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道学•国学•养生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作者: 大啊大的 | 来源:发表于2017-01-26 18:27 被阅读80次

    1、万寿图,这样的屏风一共有三十二扇。是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孙子送的祝寿礼物。每扇有两人各题五言律诗一首,是康熙帝胤字辈的儿子和弘字辈的孙子为他做的祝寿诗。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2、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他原来的主人是乾隆皇帝,清朝皇帝酷爱钟表收藏,莫过于顺治,康熙,乾隆,而最喜欢钟表的就是乾隆了。直到1924年,冯玉祥的部下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宫时,钟表匠人依然留在紫禁城内。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3、唐三彩马一般作为随葬品,在唐代非常盛行,可以多方位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4、寿康宫建在慈宁宫西侧,是乾隆为生母崇庆皇太后所修建的寝宫,寿康宫一共住过三位太后。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5、唐代的马身子肥,小脑袋,身子短,有点像蒙古马。汉代的大,到了魏晋时期都是弯长脖子,然后小脑袋。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6、乾隆皇帝留下四万多首诗,堪称诗歌数量第一。

    7、琴瑟和谐的,瑟属于一种宫廷乐器。体积比古筝,古琴要大的多。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8、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番人是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9、皇帝龙袍用的就是缂丝工艺。缂丝作品完成之后,只可以看到他的纬线图案,看不到他的经线图案,有一种雕刻的立体感,这也是缂丝名字的由来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10、纸张相互间的联结是靠氢键来实现的,纸遇水后,纤维间架起水桥,失去了纤维间原有的氢键结合,湿纸不及干纸强度大,干燥去水后,水桥折断,再次恢复氢键结合,纸的强度又增大。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11、古书画分:画心,命纸,背纸,装饰等几部分。画心就是最初作画的纸或绢。绵连纸是宣纸中最薄最软的一种纸,适合用作覆背纸。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12、游春图是故宫博物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绢本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图画幅只有两尺多长,却画了将近一千人,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是中国第一张重彩,山石以细线勾勒,山体则是用石青,石绿填色。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13、宋代张泽端的清明河上图,长达五米多,通过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北京宋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尽收眼底。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冯忠莲女士用了十年时间,临摹了一张。

    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髹xiū

    用漆塗在器物上:“殿上髹漆”。

    古代稱紅黑色的漆。

    繰(繰)

    qiāo

    做衣服邊兒或帶子時藏着針腳的縫法:繰邊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年7:中文系学生看的2个半小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zx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