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象林语堂、梁实秋、胡适、徐志摩、傅斯年、张爱玲、郁达夫……每一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
但是作者又认为:民国是一个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时代,而在所谓大师的作品中,几乎读不出那个时代的脉搏,没有民生疾苦,没有浴血奋战,没有国家危难关头的紧迫感,甚至没有多少普通的人文关怀,大多数都是玩弄个人情调和情怀。闲情逸致的时候,读读他们的作品,的确是一种享受。然而放在那个时代,这种闲适,就像是在废墟中生长妖艳的罂粟花。
我赞同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但是,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文学都必须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都必须追求所谓政治正确。生活已经很艰难了,政治之外,难道不应当有点生活情趣吗?
文学应该允许不同的风格丰富的主题存在。触动人心的温暖文字,如鲜花般使人感到芳香沉醉。催人奋进的家国情怀,如大树般使人感到深沉有力。这个世界,不能只有树没有花,也不能只有花没有树。有树有花有山有水,才构成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世界。
民国不只有张恨水张爱玲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也有鲁迅矛盾等左翼文学的呐喊彷徨匕首投枪。他们无疑也都是大师。大师,是把一门手艺做到极致的人,而不是只追求宏大主题鸿篇巨构的人。
文以载道固然不错,但是这个道,既可以是“吾养吾浩然之气”,也可以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窃以为,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均合于道。
战争死亡与爱情生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承载着人性的一体两面。人类社会本来多姿多彩,如果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只允许文学反映其中的一面,不是也会有所缺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