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每次和父母打电话用短短的几分钟问候了近况之后便无话可说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国庆、中秋、端午、清明,宁愿选择出门旅游,亦或是呆在学校和同学小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家里通话的次数越来越少,通话的内容愈来愈少,好像问候完近况、学习、工作、天气、饮食,我们就无话可说了。
如果你回家了,有没有发现,电话里的尴尬,正在现实当中上演?
我们极力用最快的速度摆脱着家里的束缚哦漏,为什么我们和父母谈话,会越来越沉默?
最近的国庆节放假,我还是选择了没有回去。我的记忆只能慢慢拉回到很久之前的一个国庆节。
下午两点多下了车。车上窗户上的泥土和不知名的水分凝结成了黑色的垢,尚不刺眼的阳光透过镇子街道两旁的树叶射进了我的双眼。很久没有来过的小镇,道路还是混满了泥土的气息,卖水果的肖大娘还是坐在她最喜欢的小凳上,一边盯着过往的路人,一边紧拽着手里的扑克牌,嘴里还不断吆喝着,“买水果咯,便宜又新鲜的水果”。我走过的每一条的街道,店铺、超市、理发店、水果摊、网吧、游戏厅,小镇的邋遢与混乱还是跟我走之前一模一样。
我从我的小镇走了出去,我变了那么多,它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真像我的父母,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始终没有改变。
“这么晚了还在玩手机了,快睡觉,年轻人怎么都这么喜欢玩手机啊!”
“寒假啥时候回家啊,你爸给你做你最喜欢的菜。”
“在南昌很冷吧,多穿点衣服啊,秋裤千万记得要穿。”
“在学校读书多买点牛奶喝,身体要紧。”
“知道了,我挂了哈!”
在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藏着父母爱意的双眸我们总以为父母的关心天经地义,却没有想过它是否遥遥无期。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聊天越来越少,可能是因为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越来越老了;也可能是,我们变了,他们却没变。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给我妈打电话的时候最后老妈总是会说,等会挂了之后你给你爸打一个去。我想,反正我爸妈都在一起,给我妈打了就相当于给我爸打了啊,都一样。然而我错了,电话直接的问候跟通过另一个人表达的问候意义完全不同。后来我妈有一次跟我说,多跟你爸爸打打电话,他特别想接到你的电话,就算是聊几分钟也行。原来,我爸每次在我妈接完电话后都要问我妈我说了什么,他很想拿起手机打电话给我,但他更想的,是听到我来电的声响。
父母的关心天经地义,你的回护也要对得起原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么一点。
父母不是要听我们的高谈阔论,谈天说地,仅仅和他们的闲扯,也会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在我们看来没什么意思的通话内容里,包含了他们最大的期许。
而我们的沉默,是对他们期盼的最大犯错。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和父母的聊天越来越沉默?
有人说是因为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不理解我们力气都花在如何奔向目标,如何脚踏实地;不理解我们渐渐学会了报喜不报忧,生病了不说,受委屈了不说,想家了更不说,只是为了不想让他们担心;不理解我们在繁杂的城市,在尔虞我诈的职场,努力地向上爬,为了过更好地生活。
可是除了观念上的不同,真的是因为他们的不理解吗?我们又何尝不是?
当父母慢慢老去,他们更加努力让自己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强大并且无所不能。于是他们在电话里的每次答复都是身体很好,有了病痛不让我们知道;我们电话里每次宣称的忙碌成为了他们退休后在家的空虚;互联网上他们看不懂的段子让彼此的鸿沟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越来越沉默,父母也越来越沉寂。而这样的沉默,正在把他们的精气逐渐的吞没,化成他们在家中独自消耗时光的困乏,慢慢白发。
生活不是孤独,是光亮陈宇欣说,旅行就是,离开自以为是的生活,串联起以前的回忆,并以开放的态度结识,日常生活之外的有趣之人,至于风景,那只是附赠品。
我愿意选择和父母一起,带着少时的回忆,看看这个世界的风景。
也许,我们走过的世界并不大。
只是我希望,放假回家我们可以打破沉默,和父母肆意闲扯,多多联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