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长
行善积德,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诸如此类的词句或短语,一直是教化世俗、引领风尚的主导音符。然而,人类历史长河中,“止人为善”劝诫之言一直就没有休止过,特别是当今中国社会,“且莫善为”论调突然提高,大有形成主旋律之势。
《世说新语》贤媛篇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东吴一位姓赵的母亲,其女出嫁之前,母郑重嘱咐,到了婆家千万不要做善事。赵母非市井之辈,而是与王昭君等齐名的才女,丈夫去世后,为孙权聘到后宫,为东吴贡献过许多良策。止人为善出于这样的人物之口,自有深刻内涵。当然,赵母之前关于能否行善,中外均有典籍记载,《战国策》中有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伊索寓言里有农夫与蛇的故事。东郭先生善恶不分固然不可为,中山狼贪婪和愚蠢实为可恶。农夫临死感慨,不辨善恶,死有余辜。其实这些典籍均来自于生活。中国老百姓话语中有这样一说:一碗米养一位恩人,一担米养一个仇人。就是说当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时候,偶尔为其行善,帮他渡过难关,他会感激你一辈子;如果你长期给他施舍,使之形成依赖,其人不思进取,自然怨天尤人,直到妒嫉你,恨你,而以你为仇。有两位同村的年轻人一道来到城市,甲偶然机会找到了固定工作且收入不菲,乙因诸多原因沦为乞丐。甲便从自己收入中每月给乙10元钱。一段时间后,甲娶妻建立家室,自己用度大了,每月只给乙5元钱;又一段时间后甲有了孩子,家庭负担更重,便每月只给乙3元钱。乙对此十分恼怒,认为甲不该把给他的钱用来养家糊口。转而对甲产生了怨恨,以至投毒使甲一家三口命丧黄泉。同样是甲乙两位同事先后从基层升迁到一个大机关,甲因岗位方便时常给乙在用车、外出、接待方面以关照。时间长了乙并不领情,且因遇到一件不顺之事迁怒于甲,不仅恶语相加,进而无中生有加害于甲。好在甲凡事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乙只能是自取其辱,身败名裂。
时下,网络媒体有两个热点问题发动网民跟帖讨论。其一是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据媒体公布,有44%网民认为不该扶。虽然不是全民,但44%不是个小数据。究其原因可能与丑恶的“碰瓷”现象呈扩大之势相关。其二是学生高考见义勇为该不该加分?据媒体统计,全国仅有13个省份确定了加分。这些制定政策的人也不是全民,但对举善之为心存介蒂确实值得人们思考。
忽然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同情的罪》。年轻英俊潇洒的霍夫米勒与下肢瘫痪的艾迪特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霍夫米勒给予艾迪特的虽然只是同情,其中不乏有情,应是为善之举;艾迪特对霍夫米勒表达爱意,矢志追求,尽管这是错觉,并且给霍夫米勒带来许多困扰乃至麻烦,但毕竟其中有个爱字。当赵母止女为善时,赵女反问其母:那么恶事可不可做?赵母立即厉声俱色地说:善事姑且不能做,恶事怎么能做呢?赵母是智慧的。止人为善应有相对的时空条件。以善扬善应才是永恒的、无条件的人间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