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个澡,试着背一首曾经刻在脑子里的诗,还行,大体上还能记住,卡壳了想一想依然浮现了出来,如池中被搅起的洗澡水。
忙碌之后依旧喜欢独自安静读读书,甚至连音乐也觉得吵闹了。即便挣了钱也丝毫没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是我独自体验的真实感觉。最快乐的依然是独处和阅读。我和小弟说,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来自于社会和世俗,而来自于内在或内心。本质上是对生活没什么希望感、乐趣和兴趣。对我来说,阅读是种慰藉,书写也是;对他来说,阅读也许不是慰藉。但我们依然要活着,或者说,先活着再说。
这是种文艺后的矫情么,自然不是。这是不断自省后发自内心的感念,不断地自问,始终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是,终归不至于人为的了结自己罢了。但我相信这不是个例,而是某种种集体病灶。我们并不特别也不特殊。在文字中我大多呈现的偏向于消沉,但在现实中的表现起码是平和的,说的夸张一点,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但我猜,如果泰山真的崩于前,也早就吓尿了。还是没有经历过泰山崩于前,那不过是种说法,是个比喻。
这种状态容易使人慢慢步入逼仄狭小且无形的空间中去,被“心怀世界”之人鄙视是种自我陷入或眼界狭隘。所以我从来不与人做任何形式上关于抽象观念的争论,直白的说法即不试图说服他人或与人争论。同时,也最为深恶痛绝地讨厌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本质上,或许是,对绝对自由的追求(也可能是某种异化后的追求)。有点扭曲,诸多事情经不起细想,细想了大概率会扭曲,但诸事如小肠,看似扭曲,又好像能通到尽头、给人以沉默般的希望。
稍微听一点音乐吧,给希望以声音,可以小一点声儿,别让背景音乐成了前景音乐。
我是脑子很慢的人,接受新事物也需要时间,且频率不得太快,否则非常疲惫。非常疲惫。
世界看起来十分耀眼、如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实际又挺苍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