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回到老家就听到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略显残旧的国企大院,随着企业的破落,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大院里稀稀落落地散住着一些老人。
因为人不多,加上多是两三层的小楼,以及老人之间的倾诉与交流,谁家有点事,总是很快就传出去。
所以,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就从母亲的口中听说了这个段子。
大概的意思是:
大院里一对老夫妻,年龄也在七十往上了,靠着四线小城市微薄的一点退休工资,过着紧紧巴巴的生活,虽算不是宽裕,但还能自给自足。
所以,对仅有的一个儿子,也并没赡养的要求,反而儿子媳妇一起来蹭老两口的饭食。
老两口总是说,不过多子两双筷子,又不是外人,自己的儿子媳妇,生活也不易,贴补一些并没多少关系,反正老两口的退休工资还将就着够用。
儿子媳妇原本不过来蹭蹭饭,好有好吃、坏有坏吃。
但自从多年未育的儿媳妇怀了孩子,不知怎地,突破觉得自己成功臣了,摆起了架子,要求也高了。从此十指不沾阳春水,家务事自然是全不插手,都甩给了公婆,而且对伙食也提出了要求。
老两口想着即将抱孙子的美事,就宁愿从自己嘴里省些,每日变着花样地给媳妇补身子。原本退休工资中每月还能省出个三两百的余钱,为了媳妇与未出世的孙子,不仅余钱省不了,还要不停地从老本中倒帖进来。
但倒贴也倒贴的开心,老两口逢人总免不了憧憬着未来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很快,媳妇生了,老两口抱着大胖孙子,乐得合不扰嘴。
孙子满月的时候,媳妇收着礼金,宴席的钱却是老两口出的,遇人虽然总是唠叨着棺材本都快淘尽了,不过总还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想着孙子唠叨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怨言。
满月酒没摆几天,儿子媳妇抱着孙子大驾光临了,婆婆迈着并不灵便的双腿,拉着小城里常见的买菜小车,乐颠颠地去市场采购。
但这顿饭并没吃好,儿子媳妇显然有目地而来,对着满桌的菜,筷子还没动,在捅了几下身边的老公没有表示的时候,媳妇开始发话了。
“爸、妈!本来我跟您儿子的工资就不多,如今添了这孩子,我们是负担不起的,你们多多少少要帮衬一下吧。”媳妇说得很婉转,但意思很直接,就是想要老两口给钱。
公公听了,有些生气,也没加思索,就拒绝了:“我们也老了,留钱本没什么用。但你们也知道我们也就靠着点退休工资,加上你们也在这儿吃,每月都紧紧巴巴的,存折上是还剩点,但我们也都一身病,总得留点看病钱吧”。
媳妇听了,不乐意了,就问老两口:“我是不是给你们生了孙子?不是帮张三、李四生的吧?这孩子是你们的亲孙子吧?”
老两口听了,这铁打的事实,哪有反驳的余地,只能彼此瞟了几眼,心里点了一万次头。
“既然给你们生了孙子,你们要不要感谢我?你们要不要管?我不找你们要钱,难道找张三、李四要钱?”媳妇用很简单的逻辑关系,把这前后话串得贴合无缝。
我虽不在现场,但依据描述,可以想象得出,当时老两口肯定在媳妇严密的逻辑里无语了,理亏了,被打脸了。因为,最终老两口还是答应从两千大几的退休金里,每月拿出一千五出来,谁让人家帮自己生了孙子、还要养孙子呢。
老两口事后向大院里的街坊邻居倾诉的时候,还给这事做了个总结:媳妇说得也不是没道理,可咱这心里咋就总觉得憋屈呢。
大院里围绕这事,一直争论了许久,并分成两个学派,一派认为媳妇说的是有道理的,该给,没啥问题;另一派认为媳妇没道理,但这一派至今也说不出这没道理在什么地方。
因为,乍一看,这媳妇的逻辑很严谨啊:因为,我给你们生了孙子,孙子是你们的!所以,你们得感谢我,得给钱!
据说,大院有时遇到这老两口,还时不时地就这事拿出来再讨论一番,不过至今还没有人真正的理出个头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