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的起源,是许广平“冒昧”地向鲁迅请教一些问题,以试图解答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迷茫。
但是,在迷茫的时代,不仅是许广平迷茫,便是人生导师鲁迅,本身也是迷茫的。他每每与人笔战,每每警醒世人,而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很坦诚地承认:
“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但也有离开的时候,就是当熟睡之际。醒的时候要免去若干苦痛,中国的老法子是“骄傲”与“玩世不恭”,我觉得我自己就有这毛病,不大好。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但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这一节只好交白卷了。”
“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这种迎难而退却又自以胜利的方式,很像鲁迅自己笔下的代表人物,阿Q。
鲁迅的这种坦诚,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就体现了,他说这本书对自己和许广平来说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其他人却没有意思。
恰恰相反,其实,鲁迅这本最特别的书,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他从来没队别人如此全方位的坦诚过,更没有如此真正的表现过爱情。
两地书是鲁迅最独特的一本书,就在于,它既是鲁迅的自白之书,也是鲁迅的表白之书。
鲁迅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斗士的形象,甚至后来被人解读为领袖的形象,但是,在《两地书》里,他处处都在向许广平坦陈自己的无奈、没法子、无聊、失望……
在其他地方,鲁迅是鼓舞别人的,是激励别人的,在这本书的开始,许广平也是来寻鼓舞寻激励的,但是,鲁迅说——我也需要安慰……
他敞开了心扉——对一个小女生——大概,爱情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了吧。
他一本正经地说话,有时候却又带点调皮的性质,比如他说:“一面又觉得无聊,又疑心自己有些暮气,“小鬼”年青,当然是有锐气的,可有更好,更有聊的法子么?”
从之前的“广平兄”到“小鬼”,其中的亲昵之意已经跃然纸上,而所谓的“有聊的法子”,大概只需要许广平多来些信,就这么天长地久地聊下去吧。“有聊”嘛,在我看来,不过是“与有情人聊可聊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此时,便已无可逆转。
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从来不是伪文艺青年式的腻腻歪歪。虽然他们之间也有——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许广平);也有——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鲁迅);但他们的信中,谈论的最多的,依然是国家、社会、文学,以及未来。陆游曾写过“位卑不敢忘忧国”,换到鲁迅和许广平这里,便是“恋爱不敢忘忧国”,可见,鲁迅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梁”。
对于鲁迅的自白这一方面,不仅有鲁迅的自爆其脆弱和迷茫,也有其自爆其可爱,如——“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一股上,一膝旁,可是并不深,至多不过一分。”为了显示自己身体好,跳过铁丝网的篱笆,结果大腿和膝盖都被划伤了。然后,又说很快就痊愈了,证明自己身体棒棒哒。
对于许广平的劝阻,他还有理有据的反驳道——“对于跳铁丝栏,亦拟不加诰诫,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动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刺谬的。”
除此之外,因为嫌路远,对于生理问题,他经常就地解决——“我到邮政代办处的路,大约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总要走过三四回,因为我须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窥,毫不费事。天一黑,就不到那里去了,就在楼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闻所未闻。我因为多住了几天,渐渐习惯,而且骂来了一些用具,又自买了一些用具,又自雇了一个用人,好得多了,近几天有几个初到的教员,被迎进在一间冷房里,口干则无水,要小便则须旅行,还在“茫茫若丧家之狗”哩。”
鲁迅的“自白”如此可爱,这让他完全有别于那个曾经被塑造的形象,曾经被定义后传达给我们的形象。而这“自白”之中,也恰恰是一种别样的“表白”——我把我最秘不示人的一面展示给你,只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
鲁迅虽然最终喊出了那句“我可以爱”,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之间,依然是含蓄的,依然是以一种只有彼此之间独有的默契去心照不宣的相爱。
《两地书》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它展现了一个奇妙的鲁迅,更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恋爱方式。
这就是鲁迅的魅力,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藏男人”,只不过,这些宝藏,最好去从他的书里探寻——尤其是这本最特别的《两地书》——而非网上零零散散的——“我说过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