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女士的《两地书》时,我是颇为感思于许广平女士所指称的“鲁迅精神”的。我想,这个“鲁迅精神”,或许为人们知论的少,但却具有永恒的人生价值与作用力。
许广平女士是这样说的:“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这种精神,学生是应当效法的,此后自当避免些无须必践的荆棘,养精蓄锐,以待及锋而试。”
此中所指的“黑暗居多”,是为1925年时的中国社会。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这段话语思想所必须要明确的一个思维逻辑前提。
这其中的“鲁迅精神”,可以划分为两个逻辑层次:先是面对人生黑暗时“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人生态度,继而是“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的人生作为。这样的“态度”加“作为”,就构成了一种实在而非虚言的人生精神。
人生中,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谁人敢言不会有曲折,谁人敢说不会有黑暗时间?遭遇之,不是最该如此“鲁迅精神”?
于现在或将来,把这种“鲁迅精神”落地为实、开花结果,该当如何具象作为?我是琢磨了一番,现略作述说,以飨各位读书家。
“不退走”,就要有“高远的气度”,不为眼前的曲折或黑暗所束缚、所囿限,始终清醒地把握自己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人生使命。人生有使命在,还能遇难而退走吗?
“不悲观”,就要有“高明的识度”,这最在“曲折是人生的财富”“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没有这样的“认识论”,何以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绝望”,就要有“高雅的风度”,这其中的旨要最在于世上哪有不负重的人生?于负重人生中仍有雅量不是最为震慑的力量?
“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最是鲁迅先生的“从容人生美学”,向鲁迅先生学习人生,发展自己的人生智慧,不是最在这个价值?
“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要义何在?我以为,最在“向前的走去”——越是艰难越向前!人生只要向前迈进、向上攀登,哪有“无可为”?何以会存在“悲观”?悲观不是懦夫吗?无可为不是无能吗?
人生于曲折或黑暗中,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勇者”在现代与未来,更应是如鲁迅先生一样的智者。
许广平女士当年作为学生跟随鲁迅先生读书,是读出了老师的人生精神的——求学求到了人生真谛。今人读书,是否亦应如此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