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至今,抄了上百首诗词,感觉最深的倒不是古人的才华,可能从小就对古人的才华有充分的认知程度的关系,因为我们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古国,历史长河里怎么可能没有惊才绝艳的人物呢?简直不要太多好不好,反正中华民族的骄傲就是要拿出来时时说,不停颂扬。所以感觉比较深的反而是题材的重复率,抒发岁月消逝、人生离别、志向难舒、闺阁愁情、家国情怀占了大约百分之八十,看到有些诗/词人的大名,就能大致猜到他诗的内容是什么,例如辛弃疾、李煜、晏几道,和他们的生平经历紧紧相扣,少有跳出圈子以外的作品,当然也可能是其它的不那么出名,毕竟最深有感触的东西才能爆发出强烈的艺术创作灵感。
感叹离别,总有月亮的影子;感叹光阴,总有花的影子,就像昨天写的那首《普天乐·咏世》,开头就把花和月都写进去了,“洛阳花,梁园月”,一看开头,差不多就能猜到基本的主题了,花开得烂漫会想到它们衰败的时候,月圆得明亮会想到它盈亏的时候,反之亦然,它们就像一个个符号,除了其本身,也是许多言外之意的化身,我们今人解读起来只需要套用公式即可,这首小令也没有脱出常规以外,最后落在了“人生最苦离别”上。
为什么人生离别最苦呢?因为花谢了花还会开,月缺了终究还会圆,但人去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来了。
看似挺合理的,但如果把人看成万事万物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高级动物,高智慧生物这些标榜高于世间万物一等的存在的话,人生离别和花开花谢也没什么不同,说不定还是幸运的一方。花谢了还会开,但开的已不是去年的花了,虽然一株植物可以开很多次花,这一次和下一次只是在人的眼里看似相同罢了,终究已是不同的花了,所以每一朵花只有一次开的机会,正如众多诗词里感叹得那样短暂,为什么会觉得花总会开呢?花的生命也是很短暂的。
而月总有圆的时候的说法就更是个虚幻的事儿了,月亮它其实没有变圆也没有变缺,圆不圆的只是人类从自己的眼睛里看上去如此,就像水中看到的月亮,都不是实体,只是用此来承载人类泛滥的情感,它在不在那里人生都要离别,和月亮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这世界上有不离别的东西吗?就算是有着41亿岁年龄的月球,终有一天也会归于虚无吧,只是对比人的寿命而言非常漫长而已,所以人类大可不必觉得比花儿和月亮惨,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而已。
相比古人来说,今人肯定是更幸运的,不会一离别就不知何日再相见,要相见其实非常容易,总有各种办法,感叹起离别来就更显矫情一点,为什么见不着?其实只是努力不够而已,突然想到一本书名《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也许可以DISS所有不是死别以外的别离无法相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