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这个新公司不久,短短四个月时间,已经经历了好几次员工大换血。
这其中涵盖了太多原因:从市场行情说起,到相处之道,再到基本却最现实的工资条。总之,时间虽短,但我却经历了诸多来来走走。
当中有几个关系还算好得,免不了多问几句:“为什么这么着急走啊?”“可能不太适合我吧,”说完便把离职申请书填规整,径直走向了经理办公室。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不禁会想,人为什么总在提不适合这三个字?
仔细回想起来,“不适合”这三个字在我们生活里出现的频率还真不少。
想换份工作时会提,想换个人谈恋爱时会提,看起来好像之所以这三个字出现地那么频繁常常是因为现实中出现了一座大山,一堆问题摆在眼前,我们跨不过去,所以我们说“不适合”。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2.
一本书上介绍过“青蛙效应”这个实验,很有意思。
当你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满开水的池子里,它肯定会一溜烟地高高跳起,远离这是非之地;
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先把青蛙放在清水里,再往里不断注入开水的话,它能明显感受到水温的渐渐升高,可它不会再立马反应了,它甚至会就那么休息着直到自己被烫开花的那一刻。
青蛙身体遭受重击的那一刻,就好比我们工作不顺,恋爱不顺,祸不单行,觉得心情怎样都好不起来时的那副模样。
你知道从这个简单的实验里,暴露出了什么问题吗?
第二次实验里的青蛙,是跳不出来那个池子吗?是它没有能力拯救自己吗?
不是,是它不想拯救自己。
为什么?因为它觉得“不值得”。
如果像我们刚开始所说得“不适合”,这个实验的版本应该是这样的:青蛙察觉到水温渐渐升高,连续尝试了好几次都没能跳出去,最终,还是没能避免被烫开花的命运。
好吧,虽然有些残忍,不过这是否才能跟我们口中所提到的残酷现实,对上号呢?
一件事,我们做过了,真的尝试过了,只是完不成,叫“不适合”;
一件事,我们还没开始做,从出发点就把一切可能性全给遏制了,叫“不值得”。
我们常常会混淆“不适合”与“不值得”这两个概念,很多事我们以为自己不适合,其实内心深处我们只是觉得这件事不值得去做。
一件我们不想做的事,一件不值得做的事,那就不值得被做好。
看来我们所谓的“不适合”,不过是披上了“不值得”的外衣。
所以我们都该反思反思自己,在不断地提到不适合这三个字时,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否是尽到了人事,才打算听天命。
3.
那知道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之后,对我们有啥好处呢?
其实有个特别明显的好处就是:那些我们不怎么想开始,惧怕,觉得不值得去做的事,我们都有了开始上手的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那件事本身,而是害怕那件事可能会带来的疼痛感。
但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后,我们已经明白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必须要开始行动了。即使我们选择开始是因为我们想证明就算上手了以后可能还是不适合。
这都没关系,毕竟咱们好歹也终于上路了不是。
不过话说回来,生活里有好多事还真的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不管是生活里还是工作上,都存在这样一种目标:我们真是憋了一股劲想要完成它,可总会出差错,怎么也实现不了我们的终极目的。
你不是说先尽人事么,可我承认有些人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就尽了。
给大家举一个我切身的例子,读大学时备考四级,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小任务。其中,最难的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找个角落大声读一集老友记的台词。
这对当时基础不咋好的我来说,难度挺大的,有些单词都不会读,还得去字典上查一下怎么发音。
每一个升调,每一个降调,我都尽量和原声相差无几。
再加上无止境地刷题,头还是大了好长一段时间。
憋着性子坚持到了考试,可结果因为听力出现失误,没来得及把答案填上答题卡,还是失败了,没考过。
当时的情绪还是很失落的,毕竟坚持了那么久,太可惜了。可随着日子的推移,我却渐渐发现自己的口语发音也好,节奏也好,还真有了大幅度进步。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其实挺开心的,为那么一件看起来很难的事费心,努力,虽然结果不太理想,但时间赐给了我另外的礼物。
挺庆幸自己当时质疑的“不适合”学英语没有披上“不值得”的外衣;
挺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觉得反正也考不过,那干脆就不努力准备了吧。
为什么说这么一件事在这呢?
就是因为当时的我正在做的事,看起来真不那么容易,我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考试”,那么从结果来看显而易见我失败了。
但为啥我回忆起来是甜的呢?因为在那件事里,我找到了其它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我收获了比
一张四级证书更重要的东西。
终极目的是静止的,但可能性却是动态存在的,我们永远猜不到会有多少种可能发生。
所以照我说,在追逐终极目的的路上,在被“不适合”的事情打击之下,我们可以抱怨,大点声都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接着往下走,就算结果不如意,也可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收获另外的东西。
4.
别看我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其实我也是不值得定律的深度患者。
因为生活的游戏往往就是这样:无论你找多少个倾泻口,它都有办法给你堵住,好让你又去找下一个。
如今我在这份工作上,也渐渐开始不顺起来了,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成就感。
我也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不太适合干这一行啊?
因为毕竟熟读不值得定律的我,深知这种逻辑的可怕之处。
我觉得自己事情也做了,两种概念也了解过了,况且目前这份工作里还没找到什么可能性,兜了一大圈下来,我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
而且我还在安慰自己,至少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适合”。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种很可怕的念头:想到要去这破公司上班,连起床的动力也没有。
这份工作做不好的原因,渐渐地从能力不行变到了我根本不想去做。
从止损逻辑上来说,我觉得自己这是在止损。如果想减少损失的话,那我不要付出就好了啊。
这就是当这几个月现实不顺时,我大脑启动的交易逻辑,把止损这件事,细化到了需要付出的时间以及精力上。
于是,上班工作慢慢变成了完成任务,变成了混日子,变成了浑浑噩噩。
明明一天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下班回家却还是累的不行,倒头就睡。
而我是怎么醒悟过来的呢,这还得多亏我那个前段时间离职了的朋友,当时我看他发朋友圈出去旅游了一圈,心生羡慕,找他聊起了天。
我提到自己现在也有不如意,想辞职的想法了。
他跟我说了一段话:“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的,要尝试了才知道。尝试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变,如果感觉改变不明显或者没有相对结果,那就可以选择另一条路了,虽然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但至少过程是美好的。”
我这才想起他当时是放弃了原来月薪还不错的工作,主动选择来挑战这个行业。尝试了三个月以后觉得确实不太适合自己,也没挣着啥钱,就果断地离职了。
听完他那段话,我才觉得那才是正确的止损方式。
而我一直以来,好像都在进行莫名其妙的死循环:觉得自己不值得付出成本——减少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本职工作没做好——得不到回报——继续觉得不值得。
以为自己参透了“不值得”这三个字的可怕逻辑,却还是把自己绕进了个大圈子。
而我那个朋友,则更像是“不适合”之下的止损逻辑:这条路我走不通,那我换条路不就得了。
我还在计较可计算的成本,他早已抓住最关键的路径,从根本上下手了。
清晰、简单、快准狠。
5.
聊了这么多,归根结底生活的担子落到每个人身上其实都大有不同,我们谁也没法确定这个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总会觉得别人走的才是对的路,别人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风景都在其它人身上,很少把镜头对准自己。
其实我们做选择时的徘徊不定,我们在想是否该放弃时的犹豫,别人也会有。人类的悲喜虽然不想通,但内容类型都差不了多少。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分清自己做一件不太那么乐意事情时候背后的逻辑。
无论是开始时的不适应,还是中途迷茫时的不知所措,我们都要常常确定自己是否在经历类似于我之前的死循环。
以前我总会想,哪有什么不适合,只是自己没用心而已;
现在我觉得,如果用心了真看不到结果,如果想止损了,那换条路也没什么好丢脸的。
世间选择究其根本,不过三个。
要么把它做好,要么不适合,要么不值得。
我,很快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那么,你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