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般都不会拿两节或两节以上内容来合并赏析,毕竟每节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赏析方向与引申意义。然而,作为三十二节与三十三节而言,可以说三十三节是对三十二节内容的补充说明,且两节内容的中心词句仅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即“瞷(偷看)”。
“瞷”:于三十二节中引出“果有以异於人乎”。
于三十三节中引出此寓言故事对后人的教育实质(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行径不可取)。
赏析(三十二):
“瞷”的对象是孟子,可知其结果——何以异於人哉?
并不是孟子在背后学习了什么独家秘法,而能够在人前像一个君子那样处世为人。而是在人后(独自)选择正确的学习对象,并且努力的向这些东西靠拢(尧舜与人同耳)。
换句话说,凡人亦可选择向圣贤学习、向圣贤靠拢,圣贤所能做到的事情,凡人也能做到。只是,可能对凡人来说因着其自身不同的人性弱点,不能每时每刻都随着圣贤的步调与做法来规劝、归正自己。但,一些较为简单的认知改变(选择正确或是错误的道路前行等)对于凡人来说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先走上正确的道路,再跟随圣贤的步伐,能走到哪里,全凭自己的能力。哪怕只是走上那么几个台阶,对自己来说可能都是非常大的进步与提升。只有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让坚固顽强的凡人摆脱恶劣的根性,而使得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人。
另(说明):此节“何以异於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并不是:孟子=凡人;尧舜=凡人:孟子=尧舜
而是:凡人→(学习)尧舜,孟子=凡人:孟子→(学习)尧舜
即,孟子并不是自比于尧舜,而是孟子自比凡人,所以可以像凡人那样向尧舜学习。
引申(1):
在很多时候,若要向别人学习心性上或是人格上的东西,在学习前,需要把自己放空,不管是身份、年龄、阅历等上的差距也好,还是对某些本识中自己已有的看法与认知也罢,只有放空了他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脉系上(在自己已有的学识、意志中,或多或少会参夹来自外界的杂质,从而扰乱自己的心绪,使得自己无法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来前行,且当一位真正的心灵(心性、灵魂)导师出现的时候,只有空白、纯粹的心灵才能受到归正与升华)的一员,真正的开始受教。
引申(2):不要认为圣贤与凡人是天差地别的存在,圣贤的存在本就是为了引导凡人走上一条属于人类自己的路。所以说,圣贤的所作所为对于凡人而言本就是一种榜样的存在,而且是一种可供或是仅供人类学习的榜样。换言之,不仅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怎能有资格有权利向圣贤学习,反而更要不遗余力的向圣贤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不遗漏一分一毫,把圣贤的所有都看作是自己的学习对象,用圣贤的一切规范自己的日常,如此,才能成全圣贤对于凡人而言的存在意义。
赏析(三十三):
这是一则孟子为数不多的寓言故事,大家可以自行阅读和理解,在此不多做说明,仅仅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小提示。
提:此节内容的中心句不在最后一句话。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富、贵、利、达等词汇是偏于贬义的存在。所以,孟子所想要强调的并不是“由君子观之”后面的内容,况且君子是不会做出三十三节中“良人”那样的事情来的。
引申(1):若与三十一节相合,其意思就在于所谓的“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终生都不可能踏上向君子学习的道路。其家庭也会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换言之,在有幸向君子/圣贤学习之前,不要离自己太远。哪怕是安分守己的做一个普通人,都会比成为一个小人要好得多。
引申(2):小人是否能够向君子学习?
常理来说,小人与君子是水火不容的存在,各自拥有独立立场,没有交集(如同二十九节引申中那样,君子与小人拥有各自登台的资格,使得世道实质轮回变迁(盛世(君子当道)——乱世(小人当道);乱世——盛世))。所以,常理,小人无法向君子学习,君子也无法向小人学习(立场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凡人身份能做出对君子之道或小人之道的选择。换言之,只有身为凡人,才能够向君子学习,若在向君子学习之前,已经沦为了小人,要想重新向君子学习,可谓难于登天(根深蒂固的立场,并不那么容易更换,除非带有使命)。然而,很多人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不就是从小人变回凡人,再向君子学习的实例吗?不过,浪子尚可回头,已然沦为小人的人,你认为他还有回头的机会吗?踏上了一条“贼船”,还有可能返航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