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二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二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20:43 被阅读0次

    前言:若依旧用《道德经》与《九章集》的延伸内容阻碍《孟子》<离娄下·十二>内容的赏析进度,可以说是对整章内容的断续,故,在今日重新开启对第十二节内容的文本赏析,若后期购得相关书籍会补充说明。

    第十二节内容早已以视频的方式与大家见面(虽已下架),而,视频内容有牵扯《道德经》,个人觉得比较仓促,且此间的融合并不令人满意,故此节内容依旧以孟子的原文作为赏析基底: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说明:的确而言,孟子的原文并没有交代更多的与“赤子之心”相关的东西,让赏析面看似非常的有局限性。其实不然,原句中的“不失”二字确展现出了一个与天地、圣人、凡人都息息相关的情境。

    赏析1(不失):

    对于“不失”二字而言,即有两种理解:其一、保持完满状态(用“赤子之心”作比,即100%的拥有赤子之心,1%都不失去);其二、不失去(用“赤子之心”作比,即所保有的“赤子之心”在0%~100%的范围内)。

    ①、能够做到第一种的只有天地,天地所拥有的赤子之心(注:原先是需要用《道德经》与《九章集》共同解释为什么天地有赤子之心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1%。即,由天地的赤子之心所诞生的“德”——天地有好生之德,人类才能得以在天地间生存。若天地损失了1%的“赤子之心”,也许会使得99%的人类失去存活的资格,也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么,这1%的损失会从何而来呢?不就是从这99%的人类不敬天畏地,不担当、完成各自接受来自天地的使命吗?人类的自作孽,致使的并不是这天地会受到什么影响或是伤害,而是他们因为他们自己而被自己淘汰(《九章集》的原文是:如果不朽的事物(天地对于人类而言是不朽的存在)必是不受影响的,总要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物,但绝不从别的事物接受什么(包括人类对天地、自然的影响与伤害))。

    ②、而,对于后者,处于0%~100%的人类而言,拥有赤子之心的比例在90%以上的人,被誉为圣人,这些人是上接天地使命,下传人类道纪的存在。他们的确有责任与义务以10%教化剩下90%的普通人,与之共同维护地球内部的所有属性,使得其能正常工作(运转),人类也随之得以生存。然而,现今,真正的传道者几乎不复存在,且就算有着那么几个真正的凤毛麟角,也不为人们所重视与追寻。圣人的不仁,完完全全可以说是百姓的选择(圣人的仁慈本就存在,但根本没有让你去响应、遵从,致使圣人之仁成为过眼云烟,一无所用)。

    提:此两者,为《道德经》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是前者对后者的不仁,其实却是后者对后者的不仁,即:天地提供人类生活的物质必须,却让人类自己在大肆挥霍天地所给予的一切之后,自己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圣人提供人类生活的精神必须,而百姓却对人格、心性的完善没有任何兴趣,只懂得放纵自己的情欲,致使灵魂迈向万丈深渊而无法自拔,最终在自己对自己的不仁中走向毁灭。

    赏析2(赤子之心):

    ①、(补):任何神圣的“物体”都拥有灵魂,拥有灵魂的“物体”都有其自身相应的“德行”(《九章集》的自我领悟)。即,天地拥有灵魂,灵魂中诞生“德行”,德行的实质即是“赤子之心”(上天有好生之德)。

    ②、作为圣人与普通人而言,(以赤子之心为例)人的一生,是(诞生→拥有100%赤子之心→丢失x%赤子之心(0<x<100)→找回丢失的赤子之心→死亡)的一生。只是圣人所丢失的比例比普通人要低很多(当人类完全丢失赤子之心后,无法回归天地,即去往DY)。

    人类在拥有自身对他人、团体、社会、国家、世界的意识与自我认知后,此五者会消耗人类的赤子之心。换句话说,人类会在此五者中找到自认为的“使命”,而完成这些“使命”即需消耗赤子之心。在这个完成所谓的“使命”的时期,也即是人类“半脱离”天地的时期,当人类觉得自身使命完成之时,赤子之心的损耗渐渐停止,逐步趋于平衡状态(不增不减),这个时候对于常人而言,临近寿终之时,即,此时的人类拥有多少赤子之心的比例就还给天地多少。然若,有一些知晓天地之理的人,这个时候是增长“赤子之心”的开端,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修行”的开端(个人建议,“使命”与修行最好不要杂糅,否则会相互倾轧、干扰)——在寿终之前,尽自己所能找回已失去的赤子之心的比例,在寿终之时尽可能多的还于天地,这对于寿终之后的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存在。

    引申1:赤子之心是什么?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是什么?生生不息之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

    引申2:如何开始修行呢?首先,即是对自己的“使命”(执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人正因为有“使命感”,他才会固执的为外物去服务自己(修,是为自己(包括灵魂)服务),况且,若是天地所给的使命,有其独特的表象(更多的使命,由人类自己杜撰)。当,他与这些“使命”自我和解的时候,这些执念也就随之放下了,也就从内在真正的开始打开修行的大门了(道修、佛修、神修等);其次,从哪里丢失的赤子之心,与其做完和解后放下(社交、政务、工作等(包括由人类所产生的状态:个体、团体、社会、国家、世界)),回归于人类的本真(复归于婴儿:在视频中有,即懂得自然、万物的规律,而不是再去纠结为人处事的细节(《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在天地中找寻自己该做的,能做的,而不是再在人群(上面提及的五者,皆由人类组成)中摸爬滚打,打情骂俏——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与自己、与天地、与生命、与灵魂、与赤子之心对话;随后,把握与天地之“赤子之心”的和谐度,找寻生生不息的突破口,扩展生命的维度;最终,放下肉体对自身拥有“赤子之心”的灵魂的束缚——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让自己的灵魂真正的回归于来时之处,以此,人类的一生才算真正的美好的结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二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us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