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二十九章法十四离合法
离合法,既聚散开合,又可以称为开合法,有的印以离取胜,而有的以合得巧。
为了适应章法的需要,依据字理对印文局促者分开为之离;使松散者靠拢谓之合。离要有一定形式的合来收拢,否则会显得零乱;合亦如此,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离相陪衬,否则会显得闷塞。全印文字、笔画、边框之间的离合辩证组合,能使全印疏密有致,离合有伦,气势贯通。运用离合之法,要做到离而不散,合而不局促,方为上乘。
离和合均应依循章法和字法。开,不能散漫;合,不易迫促。要字字分明,互有关联,偏旁清楚,又不分离。为弄巧作奇,上下凑合,使人误二为一,或偏旁分离,一误为二,均应该注意。
开合,不论是上开下合,下开上合,还是左开右合,也不管是一印之中字字间的大开大合,还是文字部首之间的小开小合,都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开得开,又要合得拢,切忌太过大开而没有合,容易使得印章过于特异。
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是很容易的了。每次设计一方印章都是一次考试,考卷就是这方寸之石,合理运用章法,就是这解题之道。

汉印“司马之玺”,“司”字的两部分稍微分离,而“口”部又与下部的“马”字的字头相联,如同握住了马头的缰绳一般;“鉨”字的“金”部偏大,且与“尔”略微结合不是那么紧密,与边栏更加的靠近,与右上角的“司”字的与边栏粘连相呼应。全印看上去,有开有合,呼应顾盼,疏密参错。

清代篆刻家吴昌硕的“半日村”印,“半”字上宽下窄,且与“日村”两字远离,“日村”二字粘连在一起宛如一字,边栏的处理,使得本来偏窄偏空的“半”字显得有了依附而更加稳定,如同大旗插入了地面。“日”字上部的边栏几乎全部去掉,只留下几个红点,使得“日”字如朝阳一般似乎要突破海平面一般,又有如当空的太阳附近有几朵浮云一般,令人遐想万千。这方印我们可以看到,字与字间的离合,字与边栏的离合,且离合相互呼应,使得离合有了凭依,不似无根的浮萍。

齐白石先生的作品“鲁班门下”,笔者一直没有太多的使用齐白石大师的作品,因为笔者一直觉得欣赏齐白石大师的作品需要更多的积累和底蕴,初学者模仿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完全无法体现大师篆刻中所蕴含的功力,反而容易越学越不得其法。无论是学习篆刻还是篆书都该从平正一路学起,来积累自己的刀功或者笔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鲁班门下”印,“鲁”字中间的四点刻意的拉长,使得上下两部略微分离的远一些,四点的拉直更像是四根房柱,虽然有些歪斜,可是,上下的“田”与“日”都是四方正直,说明房柱的牢固可靠;“班”字中间的部首故意拉长与“鲁”字粘连,使之更加的靠近,但是两边的两个“王”字又是正常的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既合又离,若即若离的感觉;“门”字中间的距离刻意的拉开,为的是给中间的更多的留红,使之与“下”字两边的留红呼应衬托的缘故,也是这个缘故,“下”字的点才会更加的与上边的横画相靠近。
大师的作品,在章法上的运用可谓是随心所欲,离合有度,每每在细微之处体现大师在篆刻艺术上的精深造诣。

看完了齐白石先生的作品,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已经用到过的,与齐大师并称“南邓北齐”的邓散木先生的作品。
平整柔和的“当”字,表现的是惊之前的一种平和的状态。“惊”字的繁体书写由三部分组成,“惊”字左上角的“苟”部草字头与“句”部的外侧与口稍微远离,更接近右侧的反文部,使得反文与“苟”部更加的贴合,而与口字稍微远离,但是又与之粘连,离合有度,若即若离;“马”部更是作了屈伸,使得马尾看似远离,实则拖住了反文部,且形制惟妙惟肖,如同回首的骏马一般。
“世界”二字“世”字整体缩小,“界”字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且两部分相距较远,反而是“世”字与“界”字的田部相连。两个字的合文,变成了如今这样看似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字,可谓足够新奇别致,但是既不妨碍观者辨认文字,又不觉突兀,可谓一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惊世界”三字的特殊的离合、屈伸、挪让处理也扣住了文字的主题,给大家又惊又喜的感觉。最后一个“殊”字,本来应该贴近的一个字的两个部分,却因为左侧的粘连而显得有些疏离,表现的是一种震惊后的短暂不知所措,另一方面这里的粘连又与“惊”字右侧的粘连呼应,使得整个印文更加的稳重浑厚。是否描绘了作者在当惊世界殊之后的,任他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的超然心境呢?如果有机会大家了解一下邓散木先生的生平,或许会有更多的体悟。当然你的体悟可能和笔者不同,或者南辕北辙,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欣赏优秀的大师杰作。
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书画篆刻最高的追求都是一种意境,那么合理的运用各种章法、技法,加上自己个人修养的提高,才可以传递更加有底蕴的意境给观者。
离合之法,当有开有合,又开又合,开合相济。
最后带给大家几方邓散木先生的印章,大家自己细细赏析体悟下其中的离合法吧。当然大师们的印章一印之中是很多种章法融会使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