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的好朋友妮妮告诉我,她打算和当时已经进入谈婚论嫁阶段的相亲男友分手。
妮妮是个有主见的女孩,我不发表意见,只听她娓娓道出其中的具体原因。
她是遵从父母的意见和对方交往的,一开始见面就没有感觉。但周围人都劝说“日久生情”嘛。于是她接受尝试。对方送她花,接送她上下班,一系列恋人之间该有的桥段他都做了。妮妮默默表面接受着,但内心始终在挣扎。
两个人的感情就一直不温不火进行着,直到父母觉得水到渠成提出结婚议题时,妮妮考虑再三,终于忍不住跟父母摊牌:“我依然对他没有产生爱情的感觉,你们说什么我都答应,但是结婚这件事,我要找个自己爱的。”
因为两家人是旧相识缘故,当时这件事对妮妮造成不小的舆论压力。可是她扛过来了。
我记得她当时说过,“这种没有心动过的遗憾感觉长久压抑下来,婚后势必会有很多问题产生。”她不想害了对方,也害了自己。
今年年初得到她要和一见钟情的人结婚的消息。那一刻,我才得以敢问妮妮,和一见钟情的人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妮妮说,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感觉,而且相当激烈。她平时算是很理性和冷静的女孩,可是遇到对方就完全没有抵抗力了,生怕对方突然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所以几乎是放下了所有的矜持主动追求对方。
幸运的是,他们是彼此一见钟情。
妮妮后来告诉我,她的恋爱经历不多,但对于爱情这件事她一直有自己的标准,虽然没有具象到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但她对于自己不想要什么很清楚。
所以这件事后来于她来说就好办了,她说她只负责提高自己被理想的标准一见钟情的资本就可以了,其他的交给上帝。
这句话惊艳到我了,“提高自己被理想对象一见钟情的资本”,这个理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和妮妮深聊下去后,大概明白了,我觉得这个理论背后的行动意义才更有分享价值,于是决定说一说。
我身边也有另一些闺蜜相过很多次亲,一年下来的话至少也不少于十个,很多就只见过一面,就无疾而终。问到具体原因,回答都是没有感觉啊。
就是不确定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人,只是按部就班接受介绍人的好意不咸不淡地聊着。相亲这种事可怕的,是久了就麻木了。
有闺蜜就曾跟我分享过,也相过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起来不错的对象,有车有房有颜有主张,算大概适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但就是隐隐感觉对方和自己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勉强先聊着。
我没相过亲的经验,但能体会到因为有中间人这一个关系,两个陌生男女在一起见面和尝试交往,就会增加很多顾虑和考量的因素。如果中间人不靠谱,相应就会有偏见和芥蒂之心。
听过身边很多朋友的相亲经历和感受,慢慢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跟妮妮一样,首先是有自己衡量的标准的,特别是在相过了多次亲之后,就自动把主动权全都抛出去了,你很难听到或看到他们在一段美好恋爱前奏里的一点内在笃定。
自己没有标准,也就是对于想找什么样的人没有想法,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
这很要命。
我很传统,倾向细水流长的爱情,但也相信一见钟情。这两者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两者却不常常是并行或两者取其一的关系,相反常常演绎先后顺序的关系。
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如何在茫茫人海里看中对方,实在是很奇妙的事,除了各人在潜意识里对异性的外在具有偏爱以外,每个人的都带着一个肉眼看不到的魅力氛围磁场。
就像是内在生命力往身体外发出的一种求爱的信号。不管它是电波也好,是能源振动力也好,那些从我们的身体内部发出来的神秘信号于是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魅力气场。
男女双方首先应该是互相吸引、互生好感,也就是两个人之间要具备“一见钟情”的潜质,后面细水长流的爱情才可能顺利发生。
这也是妮妮跟我说的,一见钟情之所以不被看好,往往是人们曲解了一见钟情的真正含义。其实所谓的有感觉和看对眼都是需要前提资本的。
那么如何累积这些前提资本,或者说为了能被一见钟情,我们能够做什么?我试着顺着妮妮启发的逻辑分析看看。
首先,从外在塑造上打造眼缘。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女孩们说,每次为了见异性,顶级礼节豪华套餐标配就是洗头,戴日抛,刷睫毛,乳液涂抹到脖子。然后见面完回家一卸妆一百块钱没了。
多相几次亲其实都是金钱损耗。所以如果把握不好自己外在形象恰当的塑造标准,那就是无休止的金钱损耗。想想都肉痛。
所以从外在上打造和理想对象的眼缘本身,涉及的方方面面就不容小觑了。
你要从妆容上开始注意,比如了解自己的脸型,适合什么发型,该画什么样妆,哪怕只是淡妆,该规避的瑕疵要规避掉。毕竟让对方看到自己眼角的细纹和斑点,好感就会大打一个折扣。所以保养这件事一定不是一场突击行为。
接下来是穿衣打扮。我们一开始买衣服,不知道自己的风格,东摸摸西看看,别人推荐就去试,别人说好就买下,完全没有自己的喜好标准和定位,这样当然很难塑造自己的品味风格。
你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各种牌子,即便买不起,但你了解,才不会对自己没有底气,或者错误示范自己的底气。也才不会无从判断对方的穿着打扮是基于对方的品味,还只是忽悠你的道具而已。
我一直认可的一件事是,有条件,就要让自己每个阶段的品味都提高一个台阶,看物品不再停留于好看,而要学会咂摸它的做工,材质和背后的品牌故事。
再者,就是细节性的把握了。比如你的走姿,平时说话的节奏和声音表达。闺蜜就曾跟我说过,相过一个男孩子,一见面就被对方的含胸驼背的样子打败了。一开口说就透着一股声音走在嘴皮上的尖锐的吆喝味。
太讨厌了。这实在是一个致命的第一感评价。
你说你要找一个气味相投的人,但到底是什么样的,你没有标准,那就先对自己有标准。你散发的气场才容易吸引到气质相投的人,才不会让不同标准错误的人选耗费你的时间和钱。
你要知道这是决定你是否有机会让人了解你内在和灵魂的首要资本,更要知道,爱情不是广泛撒网,让自己被动匹配,而是精准聚焦,让对方寻味而来才是。
第二,你的谈吐最好言之有物。
我能想象到最乏味的相亲是开场白就问你:在哪里工作,住在哪里,家里有多少人,有什么爱好。或者开门见山问你:你对婚姻的看法,对家庭的看法,对未来的打算这一系列很直男癌的强势追击。
一味停留在基本面的了解,只是基于对方能够看得到和打听得到的事实本身,谈恋爱就很没意思。
要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就要学会聊天。最好试着去演绎一遍以上那些基本面的信息之外如何通过更有趣的方式表达出去,如何在聊的过程中融入你的思考和三观,从而探到对方的三观是否跟自己相匹配。
而所谓的言之有物,可能不需要像谈合作谈生意那样旁征博引,样样聊得有料,但至少你要在意自己不要陷入只能表达基本信息的模式里。
有时候我们说对方怎么那么现实直接,也要相应想想是否是自己也同样不知道该跟对方聊什么。
恋爱是谈出来的,你想谈什么,就去找什么话题,把对方引到上面去就好。要让人觉得与你聊天没有压力,自然而然,又很有趣。这是一件可以训练出来的事,从刻意到自然,慢慢才会进入自然而然的恋爱状态。
第三,将内在修养始终保持一个递进的过程。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长得不差,谈吐又有度的话,在对方一见钟情中是会散发特别魅力的。对方一定会想当然地赋予它们很多优秀特质和期待,但你有没有底气才是关键所在。
毕竟一见钟情只是一个入门资格而已,往后真心想交往,你就要知道这些所谓帅气、才气、穿着、谈吐、相貌等都只是载体,这些是激发彼此之间深藏在脑海中的意愿对象浮现而已。
往后要长久在一起,仅仅依靠一见钟情决定婚姻生活是不足够理智的,因为生活除了爱情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因素。
所以内外兼修就不是一次性的突击准备,而是细水流长的习惯和修养。
彼此之间应该逐渐由表及里地了解彼此,把爱慕崇拜变成自信和互信,让爱情变得更丰满和成熟才是解决之道。
最后一点,也是要对很多结了婚的女性说的,不要放弃一见钟情的标准维持。
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婚后就相当于放弃自我了,因为两个人更熟悉,家庭琐碎也更多,那份只得一人心,其他随风去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上升到洒脱自在的高度。
但自我放弃就是自我放弃,这一点从自己越来越不敢自拍,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跟婚姻之前状态截然不同就可以体会到。
我们常说在婚姻中需要的是安全感,但安全感不完全取决于对方的责任心,赚钱能力和对你的爱有几分。
很大部分,安全感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你每天美丽,工作技能不断提升,和对方出去彼此不嫌弃,聊天依然有趣才是正解。
而不是仅仅依靠着情分、责任在维持一段索然无味的婚姻。
让一个人说,我再也找不到像TA这么好的人了,是最高的褒奖,所有在爱情和婚姻存续区间的男人和女人其实都应该将它视为圭臬和准则要求自己。
最好随时随地要有转角遇到爱的自信,和还能被人一见钟情的资本,这是自己在一段婚姻里的长效保鲜的法宝所在。
我能想象到的一个女人最有底气的话语是,离了你也没关系,我这么好,找谁都会幸福的。
我们不否认爱情和婚姻有很大一部分偶发因素和运气成分,这部分就交给上帝就好,但在它随机安排缘分让两人撞见之前,你要把握你能把握的部分。
每一份一见钟情背后都有不菲的心血付出,每一份情深义重,细水长流的爱情背后一定也有身心内在不断的滋养。
爱一个人不在于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法国哲学家冉克雷维就说,“让我们随时做好准备,整装待发。”他的意思是说,让我们时刻准备好遇见爱情就对了。
因为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这种自我给予的安全感才是最强大的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