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捍卫观看的权利
看《局部 1》时,我想如果在讯息量、个性和美之间做选择,真要选影像,善要选绘画,美自然是要靠自己的想象。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观看更多关注真相,也就是故事,我们把太多情绪注入其中。比如,网络视频及相关互动,甚至于舆论热点。可不可以说,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有的人已经不着重这样的观看?
的确,我们关注并捍卫的其实是观看的权利,但多少遇到了挑战。
《局部 3-11》提到一句话:伪造现代艺术好办,要伪造“文艺复兴”绘画很难。那么,如果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临摹当时的壁画呢?《局部 3-4》里就曾说到马索利诺和马萨乔某些画作的相似。当然我想说的是,在视频时代,伪造视频或许并不难。
“绘画之所以美,全在表象。”这让人想到摄影软件的磨皮效果,为观看的愉悦让渡了真实?虽然真实应当在表情,但表情既可以是形而下的,也可以被抹去。当时的绘画里,人的皮肤必须在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没有这表象,人将不能成其为人。但现代主义绘画里并非如此。(注:《局部 3-12》里展示的《被剥皮的圣巴多罗买像》超出了我的想象,没有皮肤!)
因为,我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观看本能里。关键是本能,本能地看所能看就足够了。但,观看是有成本的。人生不也只是一段儿时间吗?
还是说到欣赏绘画。我觉得观者要为自己的观看寻找定位、观点以及体系,并不断加以改进。可以不懂,但不能无感,即便是那一种“又恍惚,又确凿”的感觉,也弥足珍贵,也是建构与改进。这种情形下,喜欢或者不喜欢,可能说不清讲不出,但壁画的气象与观者的气质是否协调,在内心里是一眼即知的。当然,现代化进程里我们的内心已打开了许多朝向西方世界的窗口,只是苦于没有风景出现。要知道出现与否,是先于是否喜欢的,毕竟,先要有了,才可以区分好与坏。
其实,改进的是观看的理论而已,而不是观看。观看还在的,因为理论及其相关经验,已不是当初的观看。比如陈丹青的观看: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十五岁。
第一次去意大利呢,三十六岁。
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已经六十五岁了……
可以说,即便“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那样的大教堂大府邸,那样的大画家大壁画,都没有遭遇过这个时代这样的观看。
德加说,“我们被创造出来,不就是为了相互观看吗?”这句话有意思。
——2022年6月15日,如兰之州。引文来自陈丹青《局部 3》之十“月鉴房传奇:图拉与科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