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陈丹青《局部2》感记

作者: 为鹿刺青 | 来源:发表于2022-06-23 08:50 被阅读0次

        一


        文化自精英阶层散到大众之间,这是一滴水流向大海、一滴雨坠入大地的过程。其中,以展示的形式来传播文化,是多少人致力的事业。那么,最主要是有没有更多人看到。至于看的人是否是对的人,就不可控亦不得而知了。

        法国艺术史家达尼埃尔.阿拉斯:“这样一种脱离原先展示语境的展示方法,是‘文化在舞台上的亮相’,属于现代人的文化崇拜,具体说是美术馆崇拜、展览崇拜。”然而,陈丹青:“现代人会不会因此(美术馆崇拜)更懂艺术、更爱艺术?”自然,这必须以原生文化的哺育为基础,再得到外来文化的滋养。好比风雨和阳光,能唤醒种子,但不能让石头发出芽来。

        文化品,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承担着让文化为人知用的功能。贯穿文化传承的始终,其中必然存在文化品集合的过程。

        集合的文化品,依一定的章法,或藏纳或展列。藏,是少数人的,是秘密的;展则有关多数人,是公开的。如何妥当地藏和展,目的都还在怎样知和用上,而此间的集和合总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未知的埋藏、少数人和机构的收藏、公开展览场所的馆藏太多,总是藏多于展。

        一般来说,集合并不介意是否在相应文化的特定地域、固定人群和连贯时间中实现。如果文化品的集合局限在原生文化区域,那么何以比较文化,又如何摊开累代层叠的城市,怎么保全行将水淹风化的遗址?

        再者,拥有全世界有价值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幻想。因的意志而流转的文化品,其历程的悲喜难以尽述。

        多数文化品,在原来的文化背景中基本被视为当然而不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又附从于特定环境场所的主要功用,所附属的主体一旦被破坏也随即失去其基本意义。这或是美术馆得以出现的契机。

        美术馆藏展的艺术品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最多文化类型,强调文化比较。二是最大信息含量,注重文化传统,包括文化品的代表性、蕴含文化信息的丰富程度。三是最小意义单位,考虑的是文化意义,包括文化品的完整性、残损破坏的最低限度。

        这正是“美术馆崇拜”的源头,让人一时坐拥“离开祭坛的祭坛画”、“离开寺庙的药师图”,得以切近的欣赏观摩。

        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传承与血脉、财富的传承有所不同。更何况,文化的传承中充满了遗弃和遗忘、割裂和剥离、扭曲和误解。同时,在盛衰战和之间,文化品的集合中也充满了发现和破坏、转卖和掠夺、隐而匿之和广而告之。必须考虑到这些,才能正确认识这三组词:知用、集合、藏展。

        ——2018年5月23日,如兰之州。

        二


        按未完成或非正式的标准,中国文人画和西方印象派以来绘画或可以比较,而中国工笔画和西方印象派以前绘画倒有相通之处。

        一旦想到那是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自然而然就觉得西方印象派以前绘画的写实值得推崇;而考虑到照相摄影的优势,便能体会到西方印象派以来绘画的写意超凡脱俗。可能我持着双重标准,但衔接和过渡却还顺畅。

        当时,沙龙拒绝印象派,或许就像中国画技法中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分歧,无非是对照相技术的忽略与否使然。然而,印象派前后就没有传承吗?也不尽然,就像写实和写意本不完全对立一样。

        陈丹青:“要认清艺术的价值,要两三代人才会醒来,但是这种昏睡和醒来不会停止。”人因其生涯之短,总不能个个得见变化的趋势,是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规范和历史。命运跌宕、阅历丰富的人或许例外,而睿智远见、洞察明彻之士,每一代也就那么几位。是以,非变化不能知规律。但顺应变化的代价实在高昂,甚至于变化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来的各种画派,在今天似乎都未能灭绝,正所谓“各美其美”。或许,我们身处历史和规范的变迁之中而不自觉。但,可以肯定,绘画有不及摄影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摄影也有力所不逮的方面。甚至于,有人就是喜欢绘画甚于摄影,这都可以想见。

        可以说,面对工业革命,印象派是积极的,顺应而创新,他们在城里力图要闯出新天地。巴比松画派则是消极的,保守而避让,他们深情凝望着农村和风景,笃实地保守了旧情绪。正如陈丹青讲:“(米勒和科罗)他们是描绘欧洲千年农耕图景的最后一代人。”

        我在少年时喜欢过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那是印刷粗糙的8K画片,没有标注题目、作者。但当时是觉得惊喜的,以至于爱屋及乌,也爱看关于欧洲旧时村庄风物的描写文字。当然,有一些色调和气氛,当时也不喜欢甚至很抗拒。

        陈丹青说,“(米勒和科罗)是一种过时的美学和亲身经历的混杂。”对于我来说,美学的体验谈不上,更是童年和少年那些幻想和梦想的混杂。如今,中年将至,回想过往,却也弥漫着一层浪漫和温馨。再不要说由此投射自己童年的乡村记忆,更是感慨而不能多言。

    ——2018年5月23日,如兰之州。

    陈丹青《局部 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陈丹青《局部2》感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pp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