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跨界
谷歌方法论第4周回信
吴军问:
在我讲述的如何增加自己的稀缺性方面,你有什么思考和体会?
对于“超越免费”,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给我留言。
本周回信主题是:如何增加自己的稀缺性?欢迎给我回信,分享你的思考。
2017.12.22 我的回信:
吴军老师,您好!
本周谈超越免费,让我们回顾一下:市场中的供给一方,若越低价则越有竞争力,最终直至免费。然而,免费不总是管用,因为稀缺性消失,盈利模式就不存在了。正如目前在地球上无法卖空气一样,你没办法将不稀缺的东西卖给别人。因此要超越免费,就是要有稀缺性。
超越免费有六个办法,而在我看来,其实是『稀缺+五个维度』。时效性,即在时间上的稀缺;个性化,是空间上的独特。可用性,即资源利用的能力;可靠性,代表信任资本的累积;而数据黏性,是善用数据的护城河。五个维度,总结为『稀缺』的技术壁垒, 那么该如何增加稀缺性?最好的办法是跨界。但,跨界不是简单找两个领域做事,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以下,我想从跨界的例子,谈到具体如何跨界。
让我们先来看个例子:漫画家亚当斯。他画漫画《呆伯特系列》,在65个国家、以25种语言,有超过2000家报纸转载,他的漫画特别好看吗?他的笑话特别好笑吗?都不是,但这两者都赢过75%的人,就是稀缺人才。想出类拔萃,如果技能到不了世界最好,则要有两项技能倚靠。不过,跨界往往不是最初的目的,而是结果。让我们回顾四种跨界的例子。
跨界需要积累。华盛顿将军在作战上的成功,源自厚实的数学基础,那对他绘制和使用地图指挥很有帮助。那时不仅没有GPS,甚至连地图都没有,但是他靠着土地勘测员的经验,居然穿过荒野和森林,走了上千公里到俄亥俄州,完成第一项任务。华盛顿其实代表美国国父们的跨界(包括杰斐逊和富兰克林),他们有项技能,而虽然没有在这个技能之上取得成就,却利用它在其他领域,到达别人所做不到的境界。
跨界常因契机。摩尔斯本来是个画家,但因妻子去世的消息太慢才传到他那,而错过下葬的时候,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此后他致力做出实用的电报机、发明为世人所知的摩尔斯密码。除此之外,发明电话的贝尔,原本研究声学的他,因为家族中有不少聋哑人士,而致力研发改良电话。
跨界得有贵人。原本是画家的富尔顿,因为瓦特和利文斯顿,才能发明蒸汽船、成为商人,甚至当上纽约州长;原本是啤酒商的焦耳,尽管发现能量守恒的结论,仍是因为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和他合作,才被专业学术圈接受、声名远播。Tesla汽车创始人,其实是电机工程师艾伯哈德,但如果没有马斯克,电动车也不会从实验室变成产品。
跨界出自全才。近则有冯‧诺伊曼,远则有牛顿,因为他们在基础学科的知识体系极为雄厚,以至于能够在各方面有作为,自然容易跨界成功。当然,这样的全才非常少见。
增加稀缺,要能跨界。然而跨界并非主要目的,仅仅是结果;为了跨界而跨界,常常会踩错步、顾此失彼。成功的跨界有四个特点:原有积累、专业知识、隐含天赋、思想开放。如果说原来的工作都没做好,一心想着跨界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而像是摩尔斯和富尔顿,虽然从画家跨足到科学家、发明家,他们也是有扎时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不是像民间“科学家”随便胡来。另外,能够跨界的人,其实往往是思想开放、对跨界领域充满热情,同时还可能隐含天赋,只是尚未被发掘。
更进一步说,跨界要能成功,也有四项诀窍:
1. 成功的跨界常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从毕达哥拉斯到苹果的产品,古往今来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2. 高势能到低势能容易成功。物理学家,跨界到生物医学较容易;数学家,往往占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多数。换句话说,越早时学点比较难的基础学科,会受益更久。
3. 跨界的准备要有系统性知识。想要跨到另一个领域,不是去走旁门左道,而是系统性学习,看上去虽然比较慢,但笨方法总是比较管用。
4. 想跨界得耐得住寂寞。焦耳前几篇论文没被主流学术圈接受,因为他只是啤酒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不被学界重视,因为他只是个牧师。因为跨界的关系,对原本领域的人来说是个冲击,要能被接受,需要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9543177/4876100fc2d856b6.jpg)
喻颖正用围棋观世界,写《两眼论》,他说:一只眼死,两只眼活,三只眼才能更自由。只有一项技能,要免费做实习生;有了两项技能,稀缺人才谈薪酬;而有三项技能以上,你终将成为自由的技艺人,受市场追捧、受世人景仰。
与其说这篇是回信,不如说是我利用一周的时间,复习过去的知识,结合《超越免费》的主题,论增加稀缺性的方法,归结四种例子、四个特点及四项诀窍,浅析跨界。学而时时复习,不亦悦乎?
祝 冬安
才田京乘
2017年12月22日
后记:
本文参照资料,包含谷歌方法论《013|超越免费(上)》、硅谷来信的《278-279|跨界浅析》,以及罗辑思维《第264-265|两眼论上、下》。以上资料,供您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