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8/10)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第一性原理》李善友
“哎呀,这个裙子这么短/裤子都是洞,一点也不好看,不要穿了”
“天这么冷,穿秋裤啊,别光着个大腿乱晃,感冒了别找我”
“跟妈说,你是不是有啥问题,这么大岁数了,咋连个对象都处不上”
……
如果你妈和你说这些,是不是哪句都想怼回去,怼回去后娘俩就会争吵几句,最后都以你母亲大人的一句:“还不都是为你好”而告终,仿佛这句话是个魔咒,只要打情感至上这张牌,总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和妈妈争吵,无论谁赢,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胜利”,我们争吵是想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意见的不一致,可能是感觉被否定的不甘心。
那么要想避免争吵,就要知道争论的原因,而这个争论的原因有时并不像表达出来的那样,而是要去发掘隐藏的信息。
图片来自网络比如第一句“哎呀,这个裙子这么短/裤子都是洞,一点也不好看,不要穿了”,你听到的是一点也不好看,你觉得妈妈在否定你的审美;其实妈妈隐含没说出的信息才是她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
是什么呢,那就是:你穿的另类,和其他人不一样,不像好孩子。妈妈心中希望你是个好孩子,而你的穿着打破了妈妈的期望,妈妈又觉得说你不是好孩子这个结论不正确,所以说出了这句话。
了解了原因你才有可能去安抚妈妈的情绪,或者理解妈妈的责备而做出符合妈妈预期的改变。你看,只有理解了看似责备话语的隐含假设信息,才有可能避免争吵,有效沟通。
无论是我们要解决问题,还是想进行反驳,都要抓住语言背后的隐含假设信息,否则将陷入争论不休、又无能为力的状态。
PS:我举的例子很简单,想听后两个分析,可以留个言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