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哥亮 / 文
人生是一趟旅程,这趟旅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把人生的旅程分为三个阶段,那分别是被动跟随阶段,主动探索阶段,和自己做主阶段。从出生到成年,属于被动跟随阶段,主要是被父母和老师带着走。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能力培养会为以后的人生定下基调,甚至对很多方面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近日读完王鉴的著作《成就孩子的成长——来深建设者子女心理关爱》,有很多收获。没想到王教授会邀请我给原点心理研究所写一篇读后感。王教授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心理研究和教育工作,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代工作者,做了很多扎实可佩的工作。他授课和与人交往都非常随和。《成就孩子的成长》也书如其人。全书47个案例,满满都是干货。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像是朋友聊天。
我学习心理学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剖析自己的成长。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成为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为什么成为他人。对于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来说,学会剖析自己,不仅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定位人生,还能培养起更准确的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能力。
全书47个案例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篇章。所有孩子出现的问题都直接与父母相关,有的是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的是因为父母之间争吵与矛盾、有的是因为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后父母不恰当的教导、还有的是因为父母爱和关注的缺失。出现问题孩子当中,有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也有成绩又好又懂事的乖孩子。
有两个中学生玩手机成瘾的案例让我印象最深刻。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孩子因为沉迷于手机,上课无法专注,经常顶撞老师,在家里和父母吵架,不惜反目。我尝试和孩子家长沟通,但家长更多地把原因归结为孩子缺乏自制力,而不愿意反思自己的行为。王鉴在案例分析中说“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依赖网络”,而“玩家的游戏设计有一个’流氓’标准,让人沉迷的游戏才是好游戏”。不仅仅是手机网游,其实一些app、网络视频和小说也都缺乏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设计。男孩子大多沉迷的是网游,而女孩子则更多沉迷于视频、小说和一些具备社交功能的app。
孩子因为沉迷于手机,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失去兴趣,性情变得暴躁。王鉴给沉迷手机的孩子家长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查明原因,提醒限制,情感接纳,疏导困惑”,特别提醒家长“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如果出现了一些让孩子感受的冷漠或疏离,家长要主动进行改变和调整”。“要知道,任其发展下去,将付出更大的回归代价。”
书中案例“在磨磨蹭蹭中成长”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从读小学三年级开始,曾经有过一段写作业磨蹭的经历。那时候讨厌语文作业,故意在写日记的时候磨蹭拖延。第二天经常因为只完成了日记,而受到语文老师的教训。书中对儿童心智发展的阶段、磨蹭和注意力分散的不同成因,都做了很生动的分析。如果我的父母当时读到过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助我很快进行调整。而不至于拖到五年级,在语文老师为保升学率的高压手段之下,才勉强改变。更不会让我在后来升入初中后,对语文课一度产生厌恶情绪。幸好我初中遇到了非常有耐心的语文老师,不然对语文的厌恶可能会持续下去。
还有一个“学习压力的背后”的案例分析,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案例的主角是一名高一优秀女生。小洁,钢琴十级、体育标兵。但是却因为压力而导致了失眠。一开始小洁和父母都以为是学习压力。经过心理咨询,才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父母之间的矛盾。虽然“高中阶段,孩子已经更多地朝向外面世界了,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成为影响孩子自我成长的首位因素……但是……如果家庭的因素没有解决好,亲子关系的影响仍然会大过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小洁正是因为懂事,她是妈妈的小棉袄,也是爸爸的贴心女儿,反而成了父母怨气倾诉和倾泻的对象。“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和好起来……结果却成了替罪羊。”家庭紧张的氛围,让小洁在面对学习压力的时候没有一片心灵港湾,所以陷入了失眠。
庆幸的是,案例中的父母都能正视孩子出现的问题,主动寻求咨询帮助。这种开放积极的心态能够让他们最终找到恰当的教养方法,帮助孩子和自己的家庭做出及时的调整,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达到圆满的教养效果。
《成就孩子的成长》除了包含47个详实的案例和透彻的分析,还在每一个篇章的结尾,收录了孩子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必要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把教养孩子过程中的收获比作金块,那么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依次来制定合理的教养策略就是挖金块的工具。
很感谢王鉴教授写了这么一本好书。读者通过读案例、学知识,在家庭教养的过程中能少踩很多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父母如果不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孩子成长的道路会变得艰难崎岖。孩子是家庭和全社会的未来,而父母就是家庭和全社会未来的引领者。希望更多的父母读到这本好书。
网友评论
回想自己的成长,的确有许多当时不被察觉后来又影响极深的心理问题,所以对于孩子,我认为必须注重他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