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万卷书
令人不悦的赞扬堪比责备,如何才能使赞扬与责备恰到好处?

令人不悦的赞扬堪比责备,如何才能使赞扬与责备恰到好处?

作者: 楠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13:17 被阅读0次

    《增广贤文》中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人是评判的动物”,我们在评判他人,也在被他人评判。恰到好处的赞扬会让人心情愉悦,感受到被尊重,不合时宜的责备令人产生内疚、羞耻等负面情绪。

    在《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沟通课》一书中,作者特丽阿普特认为,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两套评判制度——赞扬与责备。从我们记事起就会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对事物做出或赞扬或责备的评判,并在心中形成一张自己的评判表。

    评判本身是主观的,它表达的是我们根据过往经历进行的一种预判。就像《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认为达西不肯与他人跳舞的行为是他作为贵族的傲慢,因此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再见时,伊丽莎白对达西有了很大的改观,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一段佳话。

    可见评判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其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换而发生变化。如何才能驾驭赞扬与责备,发挥赞扬与责备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呢?

    《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沟通课》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赞扬与责备的定义、评判制度在家庭、朋友、伴侣、工作和社交媒体中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将赞扬与责备正面化的具体方法。

    这本书既包含心理学理论、实验也有具体的案例,很好地帮助我加深了对赞扬与责备的思考,对人际沟通颇有裨益。

    一、人人都会的责备

    《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君子不责备於一人。”

    责,意为要求;备解释为完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要求人尽善尽美。后来才引申出批评、指责过失的意思。

    责备在当代的语境里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会造成当事人的负面情绪。由于人的情绪容易被传染,当我们误用责备就会造成一连串的伤害。比如,踢猫效应就是很好的例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了解责备的机制才能免于被责备所控制。责备的方式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1.笼统化

    弗里茨海德提出了一种心理学模式——基本归因错误,也可以称作“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这种偏差之下,我们倾向于将一个人的行为归咎于自身的品格。笼统化责备就是用一条负面的评判来定义整个人的行为。

    比如,书中的例子:14岁的柯丝蒂回家晚了,她的母亲就会责备她“从今以后再没有人会相信你,你的以后将一事无成”。当柯丝蒂解释晚回家的原因时,母亲就开始用她过去的错误来回应。

    笼统化的责备,更容易强化愤怒,混淆感知,因为原本对某一行为的责备扩大到了对个人品质以及未来的负面评价。

    2.相互指责

    当我们被笼统化指责之后,最常用的反应就是反击,于是陷入了一个互相指责的怪圈。某次亲身经历一对情侣的吵架,女方从男方节日不准备礼物开始责备,男方再抨击女方不如别人家的女友温柔,到最后上升到人生攻击的地步,双方都把自己看作是亲密关系中的受害者。

    等冷静下来,两人的切身体会是感觉很滑稽,当时怎么会因为这点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呢。

    二、错误的赞扬不亚于责备

    当责备传递了“你可以做得更好”时,它就是正面的,反之指出品格缺陷时是负面的。

    赞扬在大多数语境下都表达了积极、美好的一面,但赞扬并不都是令人愉悦的。我们应该警惕的是以下两种赞扬:

    1.沉浸式赞扬

    沉浸式赞扬的理论基础是相信人会根据他人的看法建造自我。比如,许多家长们会经常用聪明、优秀等褒义词赞扬孩子。孩子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会给予赞扬。“宝宝,你好聪明”“你真厉害”不绝于耳。

    这种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因为家长们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努力去达成家长赋予的标签。

    赞扬确实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但是这可能会导致“过度赞扬”。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就在实践中发现,赞扬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降低积极性,比如没有表扬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做等等。

    2.独裁主义式赞扬

    赞扬也可能包含着控制、操纵或蔑视。作者的婆婆就曾赞扬她“把老公的衬衫熨烫得极好了”,对于非传统家庭主妇的作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赞扬。也就是说,当被夸赞的事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时,夸赞会引起不满,使当事人觉得自己被压制。

    这两种赞扬方式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只是相比较于责备的显性影响,赞扬的不良作用更隐蔽。

    三、如何使赞扬与责备正面化

    赞扬与责备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恰到好处地赞扬与责备也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在书中特丽阿普特给出了这样的对策:

    1.叙述赞美法

    用复杂的经历及有价值的努力来赞扬一个人的生活和品格。

    首先要避免“过度赞扬”。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发现,形成了新的赞扬理论。不夸赞聪明,而是将赞扬建立在努力之上,更容易使人备受鼓舞,从而维持更长久的积极性以及努力的态度。

    其次要了解他人的价值观。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需要更多的同理心,挖掘真正值得赞扬的内容,发自内心地进行赞扬,而不是企图通过赞扬去控制另一方。

    2.三明治法

    尽管我们常常责备的原因是想改变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现状,但是责备的效果往往不好,当事人依旧我行我素是常态。抛弃旧的责备方式,三明治法将责备立足于有建设性的未来,发挥着将责备正面化的积极作用。

    这个过程分为三步:先赞扬,再责备,最后放眼未来。

    比起单刀直入的责备,可以尝试这样沟通:你的工作很努力,同事工作忙不过来,你还会主动留下来加班。但是你这次的汇报工作还不够好,因为你没有仔细听取客户的意见。这是一次教训,以后要注意在汇报之前多演示几遍,多和同事沟通一下,这样以后你的汇报会更充分,效果更好。

    3.学会分析自身感受

    特丽阿普特认为,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监视之眼”,它是我们心中的评判官,暗中监测我们得到的尊重与冷遇,自我责备和自我赞扬。因此,要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就需要理解自身的评判机制,我们对待赞扬与责备的反应以及它们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确实,我们也会发现,无论叙述赞美法还是三明治法,都要求我们将赞美与责备的内容具体化,同时要求在沟通的过程中与他人产生共情,了解双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我的做法是写情绪日记,每天有哪些事让我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感受,同时反思我的反应是否恰到好处,想想是否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情绪之下,赞扬与责备轮番上阵,想要避免赞扬与责备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读一读《赞扬与责备》这本书会豁然开朗。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成年人成长的支点是,靠控制自己对他人褒贬的敏感度,加强对自己评判的信任,从而夺回对生活的控制”。自我探索、自我觉察、自我调整,才是良好沟通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令人不悦的赞扬堪比责备,如何才能使赞扬与责备恰到好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zm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