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力」主题阅读笔记
学习力-8 | 盘点关于“测验”的6个疑问(上)

学习力-8 | 盘点关于“测验”的6个疑问(上)

作者: 好奇的表哥 | 来源:发表于2023-09-14 23:43 被阅读0次

以下6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1.“学习+测验”与“只学习不测验”,哪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更好?

2.“测一次”与“反复测”,那种测验频率的效果好?

3.测验有选择题、是非题、问答题等题型,哪种测验题型的效果最好?

4.“测验后没反馈”与“测验后有反馈”,哪种测验方式的效果更好?

5.“及时反馈”与“有时间间隔的反馈”,哪种反馈类型更好?

6.测验对学习的影响还有5个,你能说出几个?

今天继续阅读《认知天性》这本书,盘点了上述6个问题,结合作者的研究和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自己的阅读做一个梳理。

1.“学习+测验”与“只学习不测验”,哪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更好?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实验研究。研究人员给参加实验的学生关于各门科学的介绍性文章,内容与学生的课本内容类似,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安排第一组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资料之后立即进行回忆测验,安排第二组学生在第一组进行回忆测验时重新学习这些资料。两天后,第一组学生记住的内容是68%,第二组学生记住的是54%,相差了十几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差距在一周之后再次测试时又有了惊人的发现:第二组记住的只剩下25%(掉了29个百分点),而第一组记住的还保持在61%(掉了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学习后的检测,尤其是及时检测,对学习效果的保持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把这个结论迁移到教与学。老师们一定要摒弃“上课上得好就可以了”的观念,测验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习成绩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要摒弃“听课听懂了就是学会了”和“背熟了就是学会了”的观念,不要排斥测验,要把主动测验当做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

2.“测一次”与“反复测”,那种测验频率的效果好?

上面所提到的实验其实也能证明“反复检测”的效果要更好。在上面的的实验中,第一组在学后立即进行了回忆测验,两天后再次测验,然后在一周后又进行了第三次测验;相比之下,第二组虽然只是少了学后立即进行的回忆测验,但学习效果与第一组相比大打折扣了。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告诉我们,反复检索可以加强记忆。实证研究则证明,测验效应真实存在——检索一段记忆的活动会改变这段记忆本身,可以让它在今后更容易被再次检索。

近年来对检索练习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的共识是:即便只是在课上进行一次测验,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测验次数的增加,学习上的收效也会持续加大。

迁移到教与学。大家要明白,学后的第一次及时检测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安排,一定要在一两天后和一周后再次重复检测。

3.测验有选择题、是非题、问答题等题型,哪种测验题型的效果最好?

哪种检索练习更能产生长期性的好处呢?需要学生作答的那种,也就是回答题,效果会好于选择题、是非题这种难度比较小的题型。不过,在上一篇读书笔记《学习力-7 | 复习“三剑客”,你选谁?》提到的那场在哥伦比亚的中学里开展的实验,所用的测验其实也只是选择题,但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所以说,从总体来看,任何一种检索练习都有助于学习,差别在于效果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其间的规律是,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迁移到教与学,意味着检测题型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刚学完时间比较仓促,以选择题、是非题检测的可行性更高一些。以我自己教学的政治学科为例,通常,我自己教的学科是以选择题形式检测,今天的阅读让我知道也可以加入是非题这种高效的检测。然后,第二次的检测是下节课的课前小测,我们统一都用了默写知识点的方式,今后也可以考虑问答题的形式。我的第三次检测是周末给学生的周练,一般就是试卷形式,题型多样化。

今天的盘点就先到这吧。讲真,码字还挺累人的……

最后,结合这段时间的阅读感悟。还有一点我想写在这: 不要用个别提问代替全员检测。检测的目的是调动大脑去检索,从而强化相关知识,个别提问没办法达到这个作用的全员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力-8 | 盘点关于“测验”的6个疑问(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kv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