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句为达义。阅读过道德经的人应该会遇到其中有些字词很难理解,却又不得不理解,否则就无法通顺内容,我把这些字词称为关键字词。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关键字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字词难理解会出现哪些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通假字,比如第十五篇中的“浑兮,其若浊”中的浑,通混,混居之意,如此就好理解了。再如“豫兮,若冬涉川”中的豫,通與,参与,从事之意,放入原文就很通顺。
第二种情况是冷僻字,因为不常用而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就要查阅字词典籍了,我一般用汉典。如第二十篇中的“儽儽兮,若无所归”中的“儽”字,就是累的繁体字。
第三种情况是名词做动词用,如第一篇中的“道可道,名可名”,第一个道是万物皆有规律与信息,第二个道是命名为道。第一个名是万物、形态,第二个名是命名、分辨、感知。
第四种情况是引申字意为字义,就是把字意延伸拓展出意境,比如“有无”二字,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人类通常把可见的、有形状的东西称做有,而把看不见的无形无状的存在称为无。被称做有的东西常随着空间的变化被人类感应而认知,比如水火草木金石肉等等;还有一类存在,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应,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人类感应,进而探索被认知,如古人发现四季变化、昼夜变化中的寒热温凉,其实就是能量随时间的转换;还有近代的万有引力、离心力、红外线、紫外线等的发现,都是无形无状但却真实存在的“无”。“有”的发现是以个体的存在而引起人类感应的,“有”可以被人类占有,即私有化,故“有”可以引申为“有私心”;“无”的发现是以群体的存在而引起人类感应的,常伴有规律,是从万物的共性中发现的,属于万物共享,故“无”可以引申为“无私心”。被引申的常用字还有“母”引申为同源,“玄”引申为深渊奥妙,“宗”引申为初始,“牝”本意为能生育的雌性,引申为生育、输出,“雌”引申为柔静,“水”引申为顺势、谦下、利万物、至柔至强等。
第五种情况是古文的字常常一字多义,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字义呢?我通常先是分析字在句中的位置,以语法分辨字的词性,是动词还是名词,或是其它词性,然后借助字典,先查出一字多义,选择相应的词性,进行第一次甄选,然后根据前后文,推论选择适合的字义。
以上是我在阅读道德经时的个人心得,水平有限,有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