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鹿来》有感

作者: 我是阿开 | 来源:发表于2021-12-19 21:49 被阅读0次

文:阿开

图:网络

01  缘起

哪天疫情结束了,想去京都走一走。想去邂逅月光下独自散步的大鹿、想去看看路两旁随意开着的樱花,气定神闲、脚步也不匆匆,不急着赶往下一站,就像当地人一样。

还想去逛逛作者笔下的书店;也想在月色下沿着疏水道散步,听水声潺潺、看月色清亮;想去看看仅存的町家老屋;也想坐坐作叡电,欣赏窗外淳美秀丽的洛北风光;如果有机会,也想去爬一爬大文字山、福知山……

这个想法来的的确比较突然,自己都感到惊讶不已。多年来一直受着根深蒂固的思想所左右,对日本文化存在着本能的抵触和排斥,不愿也不想去了解一二,更别说要去这个国家看一看。

对日本所知甚少,只知道那是一个狭隘的、野心勃勃、凶残至极的民族,甚至觉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男人只要是披上军服,就会变成一个端着刺刀的嗜血恶魔。那段历史早已是铭记于心,不能忘怀。

曾经有个朋友说,如果哪天经济条件允许了,准备去日本乡村买间房子,想去就去住上一段日子。如今依然记得当时的惊愕和不解。直到一天遇见了一个特别的女生,才算是稍稍明白了一些。她喜欢瑜伽、喜欢读书、喜欢整理,藏书也很丰厚。

一个月后的周末,受邀至其家。她指着一本书说,这本很好看,可以一读。红色的书脊、纸壳的封面,见方的纸片上简单地印着《有鹿来》。这一切正是我所喜欢的,于是欣欣然捧在手里,带至家中。

02  苏枕书的《有鹿来》

《有鹿来》的作者苏枕书是位美女作家,文静内敛、温婉可人,读其文如见其人。读其文恍惚间有着些许《陶庵梦忆》的痕迹,想必作者亦喜欢读吧,如此更有一番似曾相识的感觉。

作者“最初的设想,是要根据自己的活动区域介绍京都:上下学的道路,衣食住行的细节,何处买菜,何处吃饭,何处买和果子,何处听寺钟,何处看四季花事,像与某位友人闲谈一样。”结果一路写来便成就了这部类似游记的随笔《有鹿来》。

写此书时,作者已旅居京都六年,故而,对古都的风土人情也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读起来如临其境,可信度强,拿着这本书完全可以去京都走上一走、看上一看。

现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谓丰富,足不出户亦能知晓天下。即使不在京都久住,也可通过网络搜寻或是短暂的旅行知道诸多细节,但那些信息不过皮毛而已,缺少了浸润其中的魅力。

一直以为,要想了解一座城市,起码要在当地住上半年,甚至于一年以上,不单单要经历当地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还要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之中,感受它的烟火气息。

《旅行的艺术》中曾讲述了福楼拜去埃及的经历。福楼拜自幼迷恋埃及,长大后便跟朋友结伴来到了埃及。他在埃及住了9个月之久,为了充分地了解埃及,在到达的第三天就开始学习当地的语言。为了了解当地历史,还聘请了一位私人老师。

他穿着努比亚人的白色衬衫、蓄着胡须、讲着当地的语言,皮肤因为四处游走而晒得黝黑,他还有个埃及的名字,因此,他常常被当成当地人。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或国度,倘若还是依然坚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那么他对这个城市或国度的理解是不会深入的。

03  京都的日常

初夏夜里“漫天星辰,凉风可喜。似乎有一瞬对视,我惊呆,鹿也惊呆,飞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复一片犬吠。待我回过神,追去两步,早已行迹杳然。”作者的《有鹿来》就从这里开始。

作者分三部分介绍了京都的日常生活,即《空间》、《五感》和《岁时》。

从《空间》的20篇文章中,读者仿佛看到了银阁寺道两旁灿烂的樱花及热闹的人群;上学途中的拉面小店、书店;别具特色的町家老屋;春有樱、秋有枫的洛北风光;在福知山上和作者一起看漫天繁星······

在《五感》的10篇文字里,作者介绍了京都的一些美食、学校周围的小吃,以及生活中的小小感悟。

《声音的风景》说流水、虫音、竹响是古都的符号,而作者则是自觉地听取着这些浪漫的符号,将车水马龙的喧嚣之声主动过滤。

于是,巫女起舞时摇动的金铃、僧人清晨的诵经、黄昏时寺庙准时敲响的钟声、深秋时节烤红薯的悠长叫卖,以及初夏的蛙鼓、疏水道的流水······便成了作者心中的风景。

在《岁时》的9篇文字里,作者用细腻、温馨但略显伤感的文字描述了与节气相关的传统日子。虽然这样的日子很多,但是日本人都会很认真、满怀热情地去度过,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十三夜吉田山有月见祭,要供奉新酒、菊花、果子等,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甜香;

冬至那天要吃南瓜、泡柚子澡,还要去南座看剧;

立春前一天的节分祭要热热闹闹地举行三天;

祇园祭是夏天最著名的节日,整个七月各处都流淌着龙笛、能管、太鼓的乐曲;

送别夏季的五山送火更为精彩,据说每年街中通常都要挤满十万多人。

从作者这些细腻的文字中,读者领略了京都的日常生活。

04  体验不一样的文化

作者在接受访谈时曾说,自己是足够幸运的,因为在京都遇见了那么多善良的人,也结交了几位朋友。那个慈眉善目的老教授,退休后会约同学们一起爬山,也会给来家的同学们热心地煮面;对作者颇为照顾的香织一家等等。

作者讲述了一次温暖的经历,在与妈妈夜游永观塔时遭遇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惊恐之下联系了寺庙,僧人极力安抚宽慰。就在两人以为不会有人相助之时,一老一少两位僧人却由寺庙冒雨而来,老僧手里拿着两柄油纸大伞。

“是现在下去,还是待会儿下去?”老和尚问。

“雨太大,要不待会儿,可以么?”

“当然可以。”老和尚点点头,“山里的雨景,其实比别处都好。”

雨声渐收,两位僧人在前引路,把母女二人安全地送到山脚,方才合掌离去。妈妈感慨道:“他们真温柔,我很喜欢这里。”

不过,苏枕书在书中也曾写到,那些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士,对中国人还是比较疏离冷漠的。在问及对此地的认识和态度时,作者坦言到,我依然很茫然,没有系统的结论。

虽然《有鹿来》只是一本类似游记的随笔文字,但于我来说却是读到的第一本如此详细介绍日本日常生活的书籍,故而,意义不能说不大。今后的日子里,如果再次遇到相关的书籍,想必亦不会无理由地拒绝。

十分羡慕那些能去国外读书的年轻人,相比学到的知识,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文化似乎更为重要一些。

一直想去国外旅游,想去很多国家,却唯独没有日本。读了《有鹿来》想去京都走一走了。

相关文章

  • 读《有鹿来》有感

    文:阿开 图:网络 01 缘起 哪天疫情结束了,想去京都走一走。想去邂逅月光下独自散步的大鹿、想去看看路两旁随意开...

  • 有鹿来

    书:有鹿来-京都的日常 作者:苏枕书 天将明的暗夜 松林静默 鸟与鹿尚未醒来 山头一点光亮 是谁趁夜进山 月落比日...

  • 《金角鹿》读后感

    青春无极限 ―― 读《金角鹿》有感 文/莫雯 红了樱桃,绿...

  • 读《有鹿来:京都的日常》

    《有鹿来:京都的日常》,如丝丝流水沁入心间,甚是喜欢。 这本书读的有些久,算起来一月有余,开始读得慢是因为对京都的...

  • 《有鹿来》·等鹿而来

    有这样的一个地方,那里的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更让人歆羡的是人文和自然的完美融合,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京都。在那里...

  • 婧婧写作红梅篇,鹿鹿康复尽开颜(古风)

    ——读简友浅笑微印Natasha的优美散文《红梅报春来》 除夕很暖艳阳照, 聚餐衣厚累赘嫌。 鹿鹿康复有希望, 初...

  • 跳出舒适区,寻找新的解决之道

    读《长颈鹿的脖子打了个结》有感 长颈鹿的脖子打了个结,他的朋友狮子、巨嘴鸟、斑马很关心他,带他去向医生寻...

  • 读鹿伦琼的中篇小说有感

    甘甜的山泉 ——读鹿伦琼的《枸杞村的孩子》有感感 合肥作家鹿伦琼的70000字的中篇小说《枸杞村的孩子》中的主人公...

  • 其来有自——读史有感

    朱会利 焦点讲师班五期 洛阳 坚持分享第1263天《其来有自》2020.04.22 今天讲微课,讲的是《中...

  • 读《九色鹿》有感

    《九色鹿》是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一个佛教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叫闻达的人背信弃义,违背誓言带领国王捉拿自己的救命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有鹿来》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ta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