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写朱家浜村,那是去年夏天的事情了,那是一年里最热的酷暑八月。我和文友小蓝,特意请了假,赶赴震泽采访。
朱家浜位于震泽古镇,距离二十多公里,驱车要40来分钟。我们一大早就出发,路上戏称,就当是乡村一日游。当然,哪里是出游的轻松。那一天,我们步履匆匆,采访、记录、走访、拍照,每个人都分到了采写3个村的任务。
后来么,稿子写好,拍片子,做视频,发视频号,发公众号,发报纸。三篇稿子,真是用足政策。这点上,大人家果然就是大格局,物尽其用,思路完全不一样。
今年春天,听说朱家浜村委会把这些文章结集出了一本书。作为作者,每个人可以获赠一本,留个纪念。
把地址发过去之后,就等着赠书了。也不知,这个赠书,是从村里赠呢,还是主办方新华日报社赠。反正,看到群里文友们一个个陆续发出消息,都说收到了,但是我的赠书却迟迟没有收到。
开始还想着,不急,再等等。等的时间一久,自己也忘记了。
那天吃饭,遇到文友燕子姐姐,说起这个赠书还没收到,我说,我也没收到啊!燕子姐姐提醒我说,看来我们俩是一样的毛病。据说,这个赠书是新华日报寄过来的,因为寄过来没人签收,就又退回去了。
要么是寄的挂号信,还需要人签收?这就对了,我留的是家里的地址,白天上班,家里肯定没人签收啊!燕子姐姐说,看来我也是因为这个,我们都换个投递地址再试试。
换地址,换哪里?我原来留的地址是单位,自从口罩病之后,整整三年的时间,通邮大门关了差不多两年半,报刊杂志包括快递信件,都拒之门外,需要自己绕道出门去翻找,实在匪夷所思。
反正各种离奇反应,统统可以算到口罩病头上,还都把缘由归结于天灾,其实么,大家都心知肚明,更多的问题,都是人为。
保险起见,这个地址,特意换成队友单位的地址,他们单位24小时有人值班,门卫师傅还特别负责,绝对保证有人签收。
果然,新地址发过去不到三天,队友就把我的赠书带回家了。
拍照,留存,在简书作个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