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提问,也是一个西方思维模式下对中国思想的质疑。

其实凡对人性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所以哲学是通过自觉反省而采取的对世界与人生的一套看法。
如果从外在的形式上说“名”,则无法从中国思想界找到与西方体系相符的思想发展,中国没有像“希腊传统”式的哲学。
但是从哲学的“实”、思想内涵来说,并非一定要以语言文字的逻辑思辨面目展现才算是哲学。
中国哲学其实是一种“生命哲学”,其目的在于为芸芸众生找到能够使其安心、建立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即所谓“安身立命”。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哲学偏向于生命哲学,而生命最大的课题便在于如何“安身立命”?
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足够使其安心栖身、进而能够突破有限形躯以实现永恒价值的生活方式?便是作为一个人终其一生所永无止境的追寻。
人,当被以欢乐庆生的方式迎接到了人间,而在紧接着的“生年不满百”、短短数十寒暑中却是磨炼多于欢乐,生、老、病、死紧紧跟随,无人能够摆脱。
于是我们自问:生命的价值究竟为何?其意义到底在哪里?
生活是苦?是乐?是幸还是不幸?
可是为什么人们对于生命又总是眷恋地缠绵不舍?

这许多问题便是中国哲学所尝试要解决的“安身立命”问题。
西方传统侧重于知识系统,而中国人认为解决了知识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心灵问题。人生的诸多难题,空虚、苦闷等迷惘无一不缚住人们心思、困住人们心灵。
经济可以飞速发展,世界可以日新月异,然而,现代人的苦闷心灵获得纾解了吗?或者说古往今来人类的苦闷心灵获得纾解了吗?
释迦牟尼在树下悟了什么道?他想要给予、开示世人的是什么?儒家、道家两千多年深植中国人心,它给了我们什么力量好在世间自我安顿?安顿什么?如何安顿?
为什么我们需要哲学家、思想家?当经济挂帅时,哲学家们不都被认为不切实际又爱做白日梦吗?
金钱、名誉、地位、学历、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真是人生的全部吗?如果是,那么,当我们拥有时确实会很快乐。可是如果失去呢?
而又有谁有力量足以阻止生命中的任何“失去”?当失去时,人们是否就此坠入痛苦深渊、万劫不复、无力自处?

我们不禁要问:快乐究竟缘自主观还是客观力量?人能挣脱命运的局限吗?肉体生命固然不能永生,但人生价值能永恒吗?
我们能否做到独立自足、不管面临何种程度的失去,都快快乐乐地自度一生、安身立命?
儒、道两家之“道”将成就人生价值分为“上、下”两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是追求往上超越以成就人生永恒价值,也即成就大我的“成道”之路;一是向下凝聚,走一条成就自我的“成器”之路。
“宁为野鹅尚高飞,毋为驯鹅漫流年”,如此“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的生命热情,而非谋生寄托,就是“安”,就是人生价值之实现。
面对生命中任一阶段的时、事、地,我可以拥有一种让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可以不竞逐红尘、心随境转而坚定执着的坦然。
诚实且勇敢地面对自我,安身;在有限的生命中开创出无限价值,立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