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前的九月,长达两个多月的史上最长暑假过去之后,许多师弟师妹去了新校区。我回去之后,一切变得很荒凉。我想起有人说过:“如果你曾在这里的图书馆上过自习,曾经遇到过几个大师,曾结交了一帮好朋友,曾和喜欢的人在林荫路上散过步,那么你就有理由怀念这里。”我想,这段话也适用于我们。
那年我大四,大一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想起大一那时候,我很怕自己忘记背单词,忘记锻炼身体,忘记什么什么,于是把这些都记在课本上,提醒自己不要忘,听起来挺奇葩的。当时的心情,用一句话来形容,真的是“压力山大”啊。身边刚上大学的朋友似乎都过得很安逸,很幸福,只有我一个人自寻烦恼。
那时候很流行一首《春天里》:“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二十四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可惜我没有一把破木吉他,不然就能行走在校园里自弹自唱。当时也读了很多文章,还随同学去其他学校玩耍。日子似乎变得简单而美好。
大一的暑假,面对着外界太多的声音,有的是对我的一票否决,有的想要我早点决定未来的一切,有的……太多的声音,我在心里呐喊:我要静一静,让我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转眼就到了大四。很多人是这样地急于求成,大家都变得越来越浮躁,想要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想要的结果;如果不幸失败,别人就会过早地为你下结论,好像你一次失败,今后就再也不会成功了一样。当时我在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考上名校了,还有很多人能够赚钱养活自己了,而我却还在不死不活地读书呢?到底有什么用呢?
大四的我们,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正向的社会评价,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太多的烦恼牵绊着我们,有时也会思考自身的价值所在,这一切让人觉得很孤独。我当时觉得自己挺没用的。
不过,我最终还是能够学着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我就像坐在茶馆里的一个老人,平静而悠然。事实上我也确实是学校里的“老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时期,我写下了《那些爱惜羽毛的人》。“不同的人面前的天空,风景和天气是否也不同。”我还写下了小说《故乡》,其实是与我相关的故事,在文章里,我写下了爷爷对奶奶的疼爱、爸爸对妈妈的体贴,写下了我的母校,还写了给我帮助的人,写了许多许多的人,写了我的大学……
最后,在考研前没几天,我又梦到了母校,还是原来的样子,其实我知道她已经物是人非了。但我一点也不孤独。韩寒说,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你的童年、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同时,青春也是一场离母校越来越远的远行,我们在路上越走越远,但我们知道她一直在我们的身后,那里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所以我并不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