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起源

作者: 九月言欢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9:21 被阅读129次

    《死过一次才学会爱》的作者、有过濒死经历的Anita Moorjani说,我们都活在恐惧中而不自知,我们基本上做的每一个选择或决定都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出于爱。

    今天看Eckhart Tolle的《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刚好就看到“恐惧的起源”这一章,作者从思维的角度来解读了恐惧的来源。

    心理上的恐惧其实和任何具体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无关。在面临危及生命的危险时,我们也不需要利用恐惧来避免,真正在起作用的是我们的求生本能。

    心理上恐惧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有多种: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等,这种恐惧,总是来源于“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思维总是跑到未来,在虚构,在想象,然后不断地给我们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恐惧是情绪痛苦的一部分,而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所以我们总是处于恐惧的心理当中。

    Eckhart Tolle认为思维只是意识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抛开思维,我们才会感受到更深层次的自我、爱、喜悦和平和,那是一种有意识的临在。

    Anita说我们要爱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这样才能超越恐惧,这个说法的理论支撑就在这里。我们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抛开由思维造就的小我,抛开小我才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爱和恐惧不能共存,抛开无价值的思维,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但是,抛除思维的那个“小我”是不是一种逃避?就是说我们已经预见到危机,而我们不去想,进而采取行动,而是打着爱的旗号去感受当下,这不就是逃避了吗?

    生活要进行的,事情肯定要处理的,但是不必时刻充满恐惧和焦虑。你可以换个思维想一下:过不好当下的人怎么可能有个美好的未来?现在对未来充满恐惧和焦虑,是否有助于创造美好的未来?

    “恐惧的原因有许多种,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害等。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在这种思维认同的情况下,对死亡的恐惧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像在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都是由于小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引起的。如果你认同自己的观点,当出现错误的时候,你以这种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觉就会受到死亡的严重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死亡。”

    恐惧都是来源于对思维、毁灭的恐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这个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考虑。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异常恶劣的,食物是经常匮乏的,往往一个个体的生存必须建立在对方的灭亡基础上,这种非活即死的生存法则认知世世代代不断流传,强化,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零和思维”。虽然现代社会物资已经不再匮乏,大家不必你死我活来求生存了,零和思维依然广泛地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我们依然输不起,伤不起。

    我自己就是一个惧怕正面冲突和争执的人,一旦不幸要面临这些情况,我往往很容易就开始臆想将来和对方争执、争吵的可怕情景,开始模拟双方的表情行为,开始恶意地揣测对方的心思。这个时候,我感觉我的血都是冷的,牙关紧闭,眉头紧锁,喉咙由于紧张而干渴,声音也会变得嘶哑。现在看来,这不是很像面临生死攸关时的身体反应么?

    “我们在恐惧的两极之间徘徊,一端是焦虑和害怕,另一端是隐约的不安和威胁感。”

    放下小我,活在当下,爱自己,敢于做自己学会于他人合作,这样才能远离恐惧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朱月清:好有共鸣!很多点和我的想法都相同,太有感觉啦,像是看到内心的东西被一个懂得的人给写出来!

      本文标题:恐惧的起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c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