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举移民?考场夹带?跟着范进去科考,了解科举那些事

科举移民?考场夹带?跟着范进去科考,了解科举那些事

作者: 好风似水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00:54 被阅读0次

科举是中国的高等官员资格考试制度,从隋朝到清末实行了1300余年,尽管其中多少有些变革,但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历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的现象。

这是日本作家宫崎市定的《科举史》中的一段话。

这本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书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完受益匪浅。

好风想把高考可能涉及到的科举知识用一篇文章介绍给大家,这篇文章将由语文课本中的红人范进领着我们去了解清代的科举流程。

范进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他出场时已经五十多岁,要参加广东省地方组织的府试。

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这个五十多岁的乞乞缩缩的老人就是范进,但是为什么说他是“童生”呢?

第①次敲黑板:科举前的预热——参加地方组织的入学资格考试,考生不论年龄,统称为“童生”。

清代地方学校的代表,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它们之间没有地位高下之分,完全是平等的。府州县学统称“儒学”,儒学的学生称为“生员”。任何人参加科举都必须先获得生员身份。

也就是说范进五十多岁了还没拿到参加国考的考试资格,这不奇怪,那时候很多人学到老,考到老,还是老不中。毕竟想跃龙门的“鲤鱼”太多,而朝廷官场这个池子有限。

这个范进可能考得次数多了,答题速度倒是很快,第一个就来交卷子,负责考试的周进周学道也是老来中进士,被朝廷从中央派到广东主持考试工作的。

周进看着范进想起自己,就多问了范进几句话。

周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范进道:“

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周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

范进道:“

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周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从这段话里边可以看出来,范进是谎报了年龄的,估计长得太沧桑没法掩饰,所以干脆就实话实说了。

根据宫崎市定的《科举史》一书交代,范进伪造年龄如果被发现,可能会被拒绝入学。

那时候为了保证考生能够诚信考试,考生要上交一种“廪保互结亲供单”的宣誓书,即要找保证人证明在考场的是考生本人,同时参加的五名童生也要互相作为证人,如果一名考生出现问题,其他人跟着受牵连。

就算这样考上的诱惑还是让很多人铤而走险,像范进这样的改年龄估计只是常规作弊,被忽略了。另外的作弊方式有:

科举移民:像范进所在的广东地区如果竞争激烈,他可以伪造籍贯去落后地区参加考试,这样考中的几率就加大了,不至于考二十多次而不能上。当然这是官方禁止的。

考试夹带:那时候考试的必需用品,如笔墨纸砚和餐食等都放在考生的手提篮中。但是考生们有的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夹带。

请枪手代考,托关系徇私舞弊也是考场常见的作弊方式。老实巴交的范进需要面对这样的恶性竞争,所以他屡考屡败,好在他屡败屡考,终于遇到了和他有同病相怜之感的周进周学道主持考试。

范进第一个交了卷,就会和部分考生提前离场,第一次出场的人,叫“放头牌”,因为考生离场时间都做了标记,所以“放头牌”的学生被高看一眼。

那天周进在等其他考生答卷时第一次看了范进的文章,觉得确实不行,难怪考不上。

后来闲着无聊,也有心成全范进,又看了两遍,看罢,不觉叹息道: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写的一手好文章的范进为什么屡屡不中,那时候科场上有一种说法是“科场不论文”

因为科举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考生越来越多,答卷数量也非常庞大,考官无法一一品读,导致评分结果未必公允。

好在范进终于熬出了头,进学了!这个时候的范进其实就是范秀才了,也即成为了“生员”,取得了参加国家级考试的资格。读着范进的经历有没有觉得考一个生员太难了,那么不考生员可以参加科举吗?

第②次敲黑板: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可以直接参加国考。

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如《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著名的吝啬鬼严监生,都属于此类。

监生之所以还被称为“捐监”,是因为在清代监生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

比如这次录取范进的老师周进,一直考到老也进不了学,最后只好给做生意的姐夫金有余记账,他们到省城进货,路过贡院,这周进一头撞在贡院的号板上晕死过去,醒来后又扒在那里哭到吐血。

大家看着可怜,于是一干人商量着给他捐了个监生,得以参加国考,没想到这周进一路过关斩将,乡试、会试、殿试通通过关,最后如愿以偿中了进士。三年后,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来监考范进。

那么范进的求学之路如何呢?

第③次敲黑板:《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范进是通过参加乡试中举的,而乡试只是国考晋级的第一步。

乡试的考试时间是每年的秋天,又称“秋闱”,一般来说三年考一次,定在子、卯、午、酉的八月,考试分为三场,时间相对固定。如果宫中有喜事会增设恩科。

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雅称“孝廉”。第一名及第者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或“亚魁”,前五名(包含前两名)为“经魁”,第六名称为“榜元”,最后一名及第者称为“殿榜”,及第的举人互称为“同年”。

范进中举后报录人升挂起来的报帖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可见第七名叫“亚元”,范进的成绩还是非常好的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范进乡试考中后,激动疯了,从邻居到岳父胡屠夫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进学成为生员后胡屠夫依然对他骂不绝口,说自己倒运,把个女儿嫁与范进这现世宝穷鬼,连累到了他,就算范进中的这个相公,即秀才,也是胡屠夫积德才给他带来的运气。

胡屠户之所以在范进成为生员后还有恃无恐地骂他,是因为生员特权有限。

生员有受到礼遇的权利,官员必须给予其相当的待遇,平民有义务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出上座;生员有参加科举的权利,也有可能出贡到中央国学作为监生和贡生;生员的徭役可以免除,赋税可以缓交。

尊重受礼遇这些比较虚,并不会带来实际收益,在世俗的眼中穷秀才很多是被嘲笑的对象。而乡试考中后举人的特权要多很多。

比如范进去考乡试时没有盘缠得到处求借,而会试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新举人会有很多补贴:比如受邀参加“鹿鸣宴”,就会聚集起人脉;在家门口建坊门纪念中举,会得到二十两银子,还有衣帽费等,如果参加会试,旅费也是由官府支付。

最重要的一点是举人可以参加会试和殿试,一旦考中进士可谓前途无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是科举选拔人才中最难考的一种,同时也是含金量最高的。

退一步说如果会试不第,凭借举人身份也可以直接进入仕途,补任知县等,比如《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就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还可以任教职,当然这和秀才做人家私塾老师是有本质区别的。

范进乡试之后并没有马上进京参加会试,为什么呢?

第④次敲黑板:举人要想成为进士还要经过两个阶段的考试,那就是会试和殿试。而参加这些考试都有很多禁忌,其中在服丧期间是不可以参加的。

范进参加完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可以说是赤贫状态,但是一旦中举,财气和人气就都聚拢了。

最给力的是同是举人的张乡绅,他的贺礼就是五十两银子,这在范进家以前是好几年的生活费;还送了一出三进三间的房子。

张乡绅作为富甲一方的人给范进送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投资,指望他未来回报。还有一些人直接来范进家干起了义工,做了范家的仆人。

有了钱有了房子有了仆人,范进的妻子,胡屠户的女儿,那个三十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长着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也跟着神气起来。

范进的老母亲穷了一辈子,在范进中举第四日,早晨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髻,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裾,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老太太得知这一切都是她家的东西后,一激动就死了。

张乡绅说:“想老伯母这样大寿归天,也罢了。只是误了世先生此番会试。”

可见因为要给母亲服丧,范进不能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了。

会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或者恩科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三月在首都举行。会试和乡试一样分为三场,考试负责人通常是礼部尚书,实际考官由朝廷特派。

清朝末年,每次会试的合格证通常在三百二十人左右,所谓“三百贡士”就是指会试通过的考生数量和称谓。会试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合格者必须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

殿试在会试之后一个多月,大概是四月二十一举行,考官本来由天子亲自担任,同时会任命八到十四位读卷官负责出卷和阅卷。殿试第一名叫“状元”。这个状元的含金量远非我们现在的状元可比。殿试通过的考生被称为“进士”。像“周进”“范进”这样的人把“进”作为自己的名字,其实也是他们的毕生追求。

好在周进中了进士,范进守孝三年后进京会试和殿试,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很多人读《儒林外史》读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而好风从中学到了科举的流程,结合《科举史》一书介绍给大家。

相关文章

  • 科举移民?考场夹带?跟着范进去科考,了解科举那些事

    科举是中国的高等官员资格考试制度,从隋朝到清末实行了1300余年,尽管其中多少有些变革,但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如此长的...

  • 励志堂:鲁迅祖父周福清与科场作弊案

    上接:(原创) 千年科举 & "励志堂" (1) 本集重点介绍:科举考场的痼疾---舞弊 ...

  •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赏析

    按照唐代科举制,各州科考选士子。 得中举人进京师,由其礼部来主持。 考场设于“尚书省”,称之省试或会试。 诗作称为...

  • 最牛主考官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这一科考试,堪称千年科举第一榜! 宋代仁宗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这场考试可...

  • 古人在考场上怎么作弊?

    今天学《范进中举》,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发展到僵化的地步,当时的科举考试变成流毒渗透到社会的各...

  • 谁害了范进

    因为科举,让不富裕的范进爸爸拼全力送儿子求学,范进亦有了学识。 因为科举,让寒门男子有从政的机会,也因此有了奋发的...

  • 和珅入宫做侍卫,沐皇恩平步青云又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

    接上篇《和珅首次科举落榜,考场失意,受冯英廉点拨,开始弃文从武》 科举落榜后,和珅就听从冯英廉的建议准备进宫做宫廷...

  • 科举

    科举是一种官员,尤其是文官的选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对中国社会和...

  • 科举考试的那些事

    一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特例,科举制度起了最关健的作用。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

  • 开科取士的发端:隋唐的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开端于隋炀帝下诏“置明经、进士二科”,这奠定了科举制度真正的雏形。当时的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举移民?考场夹带?跟着范进去科考,了解科举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ey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