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多次《比例尺》这一堂课,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要求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我想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激活智慧、获取成功的大平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本节课,由“尺”而发,课前三幅图的比较与投票反馈,学生对于比例尺的前置知识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生活经验累积,知晓图上距离的单位可代表实际距离的单位,因此这些都是本节课的i脚手架,为顺利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作铺垫。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本节课上完后,我用两道投票反馈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54%和75%的正确率,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完善教学设计的。课后我觉察到可以提高地方:
1、在提问中要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
2、概念教学,学生需要大量具象感知。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得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常规课真实有效的在推进,愿更加扎实,高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