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人需要给生活做减法
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一旦了解了它的机制,你就能在瞬间燃起斗志,下定决心大干一场。
通常,我们想把房间整理干净,一般会从哪里下手呢?想到要整理房间,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会是打扫,清理,扫除,这些词。
需要注意一点,断舍离里说的收拾,和“整理、整顿”有一种微妙的差异。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能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因此,我非常有必要先说明断舍离的含义。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种物品整理法则,也是近年来许多日本人提倡的生活方式。“断”指的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指的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指的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山下英子表示,很多人认为“断舍离”不过就是“扔东西”,其实,它的核心概念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可以淘汰或是送人。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我第一次接触到“断舍离”这个概念是在一年多以年前, 在YouTube 里, 看到了the minimumlist 的视频。当时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于是开始对相近的几个概念产生兴趣,像是断舍离, 怦然心动整理法。看了很多视频但是一直都没有行动起来。但是这个理论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直到去年年底,我终于准备好了。开始了断舍离的践行。
舍弃的过程很艰难,但是一旦完成让我觉得如释重负。整个人都轻松了。而且我更加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了。我开始整理家里不再需要的物品。“把女儿的衣服和玩具送给朋友的孩子,因为这些物品在家里也不会发挥他们的功能了。帮物品找到适合他们的主人。 把多余的餐具,杯子,和厨房用品都收起来,清理衣柜, 扔掉很久没有穿的衣服,压箱底的鞋子和包包。
做了这些以后发现我们日常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家里的物品已经超过自己所需的10倍以上,同一功能的重复物品太多,这些多余的物品放在那里没有被使用,也没有发挥价值,反倒是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并且这些物品如果有感情的话,它们也是不开心的。所以帮物品找到新的主人是很重要的。选择送人,卖二手市场或是捐助都是很好的方法。
另外断舍离的实践使自己买东西时会考虑再三,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再买。 喜欢上断舍离,也想要追求简单的生活。对外在的物质需求减少了,比如名牌包包,衣服,日常用品,电子产品等。
断舍离使得我自己去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我还有成立断舍离小组,90天挑战 每天仍一样物品。分享 讨论,分享自己断舍离的过程, 实践分享。跟大家学习使自己成长也更坚定这个理念。
为什么现代人很疲惫?哪些事物可以断舍离?
山下英子指出,断舍离的关键在于学会用减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物品为例,买一个东西不仅需要存放的空间,而且维护、管理它还需要时间和精力。东西越买越多,投入的空间、时间、精力也越多。这样一来,不仅房间难以整理,忙碌感和疲惫感也会大大增加。
“现代人需要给生活做减法,只买必需的和适合自己的东西,定期舍弃掉不需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毫无价值的信息、繁杂的人际关系等等,同样适用于“断舍离”的做法。“东西太多,人们就无法保持清醒的大脑、无法正确的思考、更难以过好正常的生活。”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从今天开始,舍弃对东西的执念,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个东西我真的还需要吗?”很多人都有恋旧情结,很多东西都不舍得扔,对于一些东西有感情或是记忆。可以采用怦然心动法则来衡量自己还需不需要这个物品。《 怦然心动法则》SPARK JOY 日本作家- 近藤麻理惠 ,她把 心动 作为唯一正确的取舍标准,通过怦然心动的指数来判断。

下面是我的一个朋友的通过仍东西来反思感悟。跟大家讲一个身边朋友的故事。有一段时间, 我发现跟她联系不上了,发微信打电话都不回,后来过了半年才联系上她,原来她当时真正经历人生低谷, 甚至有轻度的抑郁, 用她的话来说, 当时觉得“生活非常的沉重,无从下手去整理自己的生活,外部的东西全部向生活压过来, overwhelming , 物质上的追求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她的需求,她说当时她并没有意识到,是身边的物品物质对她的生活的绑架。生活不仅包括,家庭的琐事,付账单bills, 还有孩子要照顾,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去办。无从下手,她被这种情绪困扰了一年多的时间, 封闭自己,微信删除,不接电话,她试了很多种方法, 包括,看医生,吃药,甚至是找人算命看风水等,都没有用处。后来, 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断舍离& the minimalist,通过对物质的脱离执念,通过反思而从新找回自己,了解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现在一直在实践断舍离,个人的状态的改变和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周围的朋友都可以看到的。
如同书中所说,透过物品,去面对自己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不安,就能看清对现在的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然后价值观就变得更明确,今后面对人生选择时的犹豫自然就会减少。如果能够毫不犹豫的投注热情在自己选择的事物上,就能达到更大的成就。
另外有一个Sunk cost 沉没成本的理论对自己断舍离实践很有帮助,想下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更多文章分享请➕微信 &简书

附加《断舍离》理念
1.心动是唯一正确的取舍标准。
2.整理的奥义,就是把自己身边的环境稍微整理的舒适一些,增加每天心动的感觉。在心动物品的环绕下,生活就能变得幸福。
3.整理必须一口气完成,这是我的整理法最大的重点之一。一口气正确的整理完毕,结果立现,实际感受到整理的效果,所以能够持之以恒。
4.整理时该做的,大致上只有两件事,【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和【决定物品的定位】。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谁都能完成彻底整理。由于可以明确的计算出物品的数量,所以一个个判断,一个个决定定位,最后一定能达到整理的终点。
5.多数人不会整理的最大原因,就是东西太多;而东西不断增加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自己现有物品的数量;而无法掌握现有数量的原因,就是因为收纳场所分散所致。
整理不该按【场所别,房间别】,而是要按【物品别】来思考,不是今天整理这个房间,而是今天整理衣服,明天整理书……若不想再次变乱,就请不要偏离这个重点。
6.整理时的必须作业就只有【丢东西】与【决定收纳场所】这俩项而已,重要的只有【要先丢东西】这个顺序而已。
7.整理有两种:【日常的整理】与【节庆的整理】。
所谓日常整理,单纯指东西用完后,放回原位。节庆整理,以高昂的情绪,短时间内完成完美的状态。只要一次完成【节庆的整理】。日常的整理就只是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位而已,你甚至不觉得是在整理。不过,在完成节庆的整理后,用完的东西放回定位,新买的东西一定要决定定位,就能毫不费力的持续下去。
8.要把将所有的衣服一次判断完毕。诀窍就是【把物品从收纳空间里一样不剩的全部拿出来,集中在一个地方】。
9.为了了解自己,在书桌前自我分析或者询问别人都是好方法,但是我认为整理是最快的捷径。你拥有的东西,会正确的诉说你自己的选择历史。因为,整理也是为了发现自己喜欢事物的自我盘点。
10.整理的魔法。
透过整理发现,原来减法比加法更重要。
一开始能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触摸每一样东西,扪心自问,是否觉得心动,然后做出判断,决定留下还是丢掉。在整理的过程中,透过重复这个瞬间,几百次,几千次,判断力自然被磨练的愈来愈敏锐。对自己的判断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也没有自信。而拯救这样的我,就是整理。
11.无法丢东西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那就是【对过去的执着】与【对未来的不安】。
掌握自己拥有物品的倾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往往代表了自己生命里的价值观。
12.透过物品,去面对自己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不安,就能看清对现在的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然后价值观就变得更明确,今后面对人生选择时的犹豫自然就会减少。如果能够毫不犹豫的投注热情在自己选择的事物上,就能达到更大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