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2~65)

作者: 文字你好 | 来源:发表于2023-11-25 07:04 被阅读0次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可以庇荫万物,是善良人的修身养命宝贝,不善的人也依靠它来保护自己。美好的话语,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高尚的行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

    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

    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

    古人为何要如此重视道呢?还不是因为有道可以立身,有求就能得到,有罪就能免除吗?所以道可以说是天下最尊贵的了。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心境来作为,以无事的心境来做事,以恬淡的心境来品味,把大小多少看淡,才能以德报怨。

    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简单处下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

    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的许诺,往往很少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那必定会遭遇更多困难。

    故而,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但终无难成之事。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内心安定就能把持局面,它尚未出现的征兆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碎,破碎后变成细小的东西容易消散。所以在征兆没有发生前要早作准备,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要治理好。

    参天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行程,开始于脚下。

    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就会失败;如果执着地占有,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执着占有,就没有损失。

    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将成功时仍会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因而也就不会失败。

    因此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珍奇货物;

    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过错。

    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机智巧诈,侥幸炫耀,而是用“道”使百姓变得浑厚淳朴,真诚自然。百姓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学的智巧太多。

    所以如果以机智计谋来治国,是国家的贼、灾害,不用“智”治国,是国家的福气。

    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认识社会混乱与和谐的法则。经常用这一模式治理,这就叫玄妙之德。

    这种玄德,很深奥,很长远,与世人认知是相反的,长久以往可以达到天下大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62~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ko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