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为身体的一些状况,获得了一个特殊假期。
当别人都在感受因疫情导致的一系列延迟的时候,我们单位的春节假期只是从正月初七延长到正月初十,然后从2月3日起就一直在正常上班,甚至因为疫情的关系,较往常更多了些程序,也更多了些因疫情引发的各项工作。
其实,很忙碌。身心都很忙碌,也很疲惫。
亚健康已经是常态,疲倦也是生活常态。
这次的意外小假期,一边休养,一边也在做自我修复。
重点,修复亲子关系,准确说是母女关系。
其实,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从有女儿以来,我一直想给她一个不同于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育儿知识的学习,给她多些科学、正确的引导,积极正向的帮助,和更多高质量的爱和陪伴。
讽刺的是,我们都深陷于“自以为”之中,不可自拔,且深信不疑。
作为母亲的我,一直和所有母亲一样,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更好的。我以为,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女儿相应的“回报”,准确说,对于一个六岁孩子来说,不应该叫“回报”,应该是“回应”才对,何况,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德告诉我们,为人父母,不求儿女报答。
确实,我期望的是女儿的回应。
因为,在家里,做饭,做家务,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我在打理,孩子写作业,上各种课也都是我在陪伴。只是,最近的半年多,因为工作的关系,确实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也因此对孩子的关注少了,回到家里,也常常是把工作和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影响到对孩子陪伴的质量。
其实,孩子的态度转变是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公平,最直截了当的。
起初,孩子不喜欢让我陪她写作业,不喜欢让我陪她玩,说我总爱看手机,家人也说我脾气急,陪伴孩子没有耐心。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很反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接受,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期望中的母亲的形象,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很明白,很清楚,从始至终都明白。
可是,当这个结果还是呈现在眼前,偏离了自己的预期轨道的时候,还是很难接受。
试着去改,试着更耐心,试着陪孩子玩,偶尔还会因为一条工作微信而抽离。
这个小假期,本想一个人在家好好休息,可是因为孩子从没离开过我,纵使白天各种不喜欢和我玩,到了晚上,也是独宠我一人,于是,孩子还是被她爸爸从姥姥家带回了我们自己的家。
第二天,本来打算送孩子去姥姥家,但是孩子回来了就不想回去。
我虽然更想好好休息,但是也觉得这个疫情期间,孩子们停课停学,每天都是姥姥姥爷带着学习,带着玩,还要给我们做三餐,也很辛苦,我们自己更有责任照顾自己的孩子。
三天相处下来,每天都会和因孩子学习和玩耍的问题和孩子发生矛盾,争执,孩子生气,自己也生气,付出了辛苦、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孩子爸爸和孩子的相处则要融洽得多,玩的时候其乐融融,学习的时候也有严格要求,孩子虽然也会偶尔有反抗,但最终却能按照要求去做,和平共处,实现双赢。
第五天,也就是昨天开始,我开始思考自身的问题。
《不吼不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养育女儿》等,
利用读书软件,重新听书,把家里的纸质书也重新找来看。之前,一直以为,自己也看了不少育儿书,工具书,可现在看来,都没有真正入骨入心。
现在,带着困惑,带着问题,再去寻求答案的时候,真觉得很多问题都是狠狠的打脸,一边看,一边反思自己,很多问题都瞬间恍然大悟的感觉。
经过第五天的学习,在今天--小假期的第六天的时候,我开始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试着改变自己的方式,试着多些耐心,试着情感引导,试着关注孩子、尊重孩子,当我按着这些去做的时候,去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孩子果然更容易接受,更有动力,行动力也更强。
一天下来,和女儿的相处很愉快,很平和。我们一起更高效的学习,更愉快的玩游戏。
孩子的回应,就是这样直截了当,显而易见。
而我,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鼓励和信心。
我也深深反思自己,如果自己不做出改变,孩子真的会离我越来越远。
而我,也终将离我心中的母亲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