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你终将成为那个你最讨厌的样子!
刚接触这部电影是我刷抖音刷出来的,好像是看了一分多钟的介绍,然后我决定我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基调很平稳,剧情也没有太多的起伏,人物关系也没有常规电影中那么复杂,没有特效,没有浓妆艳抹。看着很舒服的一场电影。但是电影内容太让人压抑,内心上落差很大。
《狗十三》是那种很难让人鼓起勇气再看一遍的电影,观影过程太痛苦了,大多数人会被或多或少地唤起一些不那么愉快的青春记忆。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青春片,但它却比你预想得更残酷也更具有意义。
《狗十三》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13岁少女李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离异的父亲另有家室并刚刚有了一个男孩。
情绪敏感的少女有了一只宠物狗「爱因斯坦」寄托情感与忧愁,但随着狗的丢失,暗潮涌动的青春开始澎湃起来。
宠物狗「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家人却没有寻找,用一双旱冰鞋来弥补,但李玩疯了一般地寻找,不依不饶,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爷爷受伤,奶奶走失。李玩“过激”的反应,不被理解,只剩责骂。最后父亲暴怒之下用拳头摆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挣扎。
经过爱暴力后的李玩,彻底变了一个人,越来越沉默,渐渐学会了摸索爸爸的晴雨表,她学会像小狗一样察言观色。
平静地接受继母找来替代真爱因斯坦的新狗,在全家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欢乐氛围里,她学会了假模假样地笑,无比尴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乐。
淘气的弟弟打爱因斯坦,被狗咬伤,继母歇斯底里地要父亲把它送狗肉馆,李玩不敢阻拦,只是不断地哀求父亲:送哪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馆。
在知道假爱因斯坦绝食死去后,长辈给她点了一盘红烧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视下,她一口便将其吞下,并微笑着谢谢叔叔。即使在影片最后,找到真爱因斯坦,也只能转身离开,自己躲在角落里痛哭。
李玩从“任性”到“懂事”,用无数妥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可是这成长的代价,太苦,太伤人了。
看电影就像是在看自己。
上面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电影的大概内容。
其实影片看完了,我一直没看懂电影内容和电影名字的关系。
《狗十三》
我猜它大概的意思应该是(狗13,狗B,狗逼)。
这个初看让人一头雾水的片名,实则体现了创作者斩钉截铁的态度。
当青春遭到践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脏话。谁不是这样,经过社会的洗礼后,最终,认清现实,变的麻木不仁,最后,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我们盼望长大,成长的过程有太多的揪心和残酷,能不能干脆一跃而过,原来我们都是这样的长大的啊,没有怀孕、堕胎、出走、死亡,却看到自己展览了一场青春的斩首示众!
多数时候,李玩都是个乖乖女的样子。但倔起来就喝酒,和爷爷奶奶、爸爸大吵大闹,大晚上也不回家,闹了脾气就把音乐调到最大音量,让人不得安宁。光看这些表现,这的确是个挺作的小女孩,让大人头疼。但她的诉求很简单,她要大人说话算话,要坦白,要尊重她的意见。
但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好像也尽力了。弟弟出生,怕刺激到李玩,他选择隐瞒,丢狗也一样。他逼着女儿选英语,因为有直升高中的机会。和看宇宙的奥秘展览相比,当然是参加生意伙伴的饭局更重要。爸爸哄李玩的方式是给钱或者买个礼物,打起孩子来是真打,哄是真哄,爱可能也是真爱。遇到弟弟出生、爱因斯坦走失这类大大小小的家事,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给个甜枣,瞒住孩子。
有场父女俩证明冲突的戏是整部电影的情绪爆发点。
这一段我看哭了。又气又急。
那是场爸爸打李玩的戏,李玩晚上从酒吧回家,手里拎着啤酒瓶,一开门,正迎上了在家焦急等待的爸爸。爸爸拎起酒瓶,把酒瓶和李玩握着酒瓶的手一起摔在门上。两人接回出门找李玩的奶奶,爸爸的气还没消,他把李玩一路拖拽到客厅,劈头盖脸一顿打。
李玩一边认错一边逃,终于钻进了卫生间,她边洗澡边失控大哭,平息后又怯生生地走回客厅。最后,她坐在了爸爸腿上。这是一次和解,这顿打,也是电影的转折点,从那之后,李玩不争,也不闹了,她像个大人一样,藏起了自己的态度和脾气。
电影的后半段,李玩几乎是赌气似的长大了,“懂事了”。她喝掉了牛奶,恭恭敬敬地给长辈敬酒,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弟弟,吃下了特意为她点的狗肉…直到最后,李玩和姐姐终于在大街上遇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但她也拒绝相认。
李玩闹过、作过,抗争过,面对大人的权威,这些都以失败告终。她认输了,至少表面上是。家人也欣然接受了这种转变,一个“懂事”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有许多人选择用爱暴力让孩子屈服,从不试着理解孩子。
总是说孩子不懂事,不体谅自己,但却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从未认真对待对过孩子,只是看自己的心情,给与孩子一切不想要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孩子不能变成一只一直听话会察言观色的“狗”,被打、被骂、被说不懂事、被逼长大.....成长的过程中只有道歉、认错、妥协......
为人父母,应该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不要在认为你的孩子就像小狗一样不需要理解,听话就够了,随便做点什么哄哄,事情就过去了。
不要忘记孩子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替孩子做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互相理解,找到一个能够平等对话的位置,和平共处。
以爱为名的暴力,正在拉远你与孩子的距离。
请不要用“爱暴力”伤害你的孩子!让你的孩子平安正常长大。
电影有个很动人的细节,是李玩不能喝牛奶,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作为“营养”的代表,牛奶是大人眼里健康成长的标志,但李玩一喝就会吐。而十几年来,他爸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李玩在家里受伤后,面对高放一口一口努力咽下牛奶的过程,让我觉得她全身都在战栗,每一口牛奶都是在杀死自己。
习惯被虐待的人会开始自虐。
从她喝牛奶开始,我们就知道她最后会吃掉那盘狗肉。
影片最后,导演把李玩吃狗肉的镜头处理得平静而自然,没有故事高潮时少女满脸的怨怒,愤恨,眼泪。
我们都是像李玩一样,最终平静而自然地微微一笑,咽下了那盘狗肉。
吃掉了一个自己。
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拍了很久,而且被禁播过。也是,电影的内容太过于社会,太过于真实。
电影《狗十三》让无数“孩子”回首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创伤。
“爸爸打你,是为了你好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打了李玩后,冷静下来的父亲,又心怀愧疚的拉着她道歉: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电影《狗十三》中,李玩“听话懂事”的悲剧,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典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平时要多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多陪伴孩子,让孩子选择他想过的人生,懂得对孩子放手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这部电影讽刺的是,这种“打了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的教育方式,换来的不是女儿发自内心的谅解,而是李玩在父亲暴力之下的屈从和讨好。
从那以后,她始终没有办法和家人真正的亲密,哪怕当父亲说“你是我的骄傲”,拉着她亲一口时,她和父亲也是客气、疏离的。
她变得顺从、听话、但同时也变得自卑、敏感、脆弱、没有安全感.....
中国式的父母,对于孩子似乎总存在两种极端。小的时候宠溺得无法无天时,可以用一句“他还不懂事”轻描淡写地带过;而需要孩子懂事时,转眼又是另一种面孔。让她学会言听计从,笑着做不喜欢的事,然后说谢谢,这何尝不是一种伪善?这到底是“对孩子好”,还是满足了一种对于“附属物”的控制欲?
影片结尾,李玩站在滑冰场外,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滑冰场一次又一次摔倒。这个五六岁的孩子哭着说不会滑,但满怀期待的长辈却不想搭理。李玩没有说一句话。她知道弟弟将会重演自己的成长之路,从一只任人摆布命运的爱因斯坦,成为一个伪善的大人。
所以这部电影反应了一个人生最大的问题?
就是…
大人所期待的,到底是懂事,还是伪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