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文艺调频简书电影
《后来的我们》:我不是对刘若英有意见,我只是还对电影抱有期待

《后来的我们》:我不是对刘若英有意见,我只是还对电影抱有期待

作者: 水木梁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15:44 被阅读405次
    《后来的我们》:我不是对刘若英有意见,我只是还对电影抱有期待

    文/水木梁鱼  图/ 网络

    -01-

    《后来的我们》前两天上映了,伴随着所有人对刘若英这部电影处女作的期待,从前期的舆论宣传到各地的路演,这部以青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似乎从没有上映就时让人对它满怀期望。

    前天,我特意赶了个下班的晚高峰,跟十一点先生约了这场电影。

    不知是否因为电影院环境的嘈杂,后排座位上的小朋友时不时地闹腾,导致我这场电影看得很急躁,原本一场能让人安安静静看完的爱情电影,被我抱着无聊、闷躁、唏嘘不已的情绪从头坐到尾,不良的观影体验本来没有让我想动手写点影评的欲望,但是来自观影前我对电影的期待和观影后确实降分的感受,我还是决定写下它。

    不管是你是否在五一期间已经看过它,还是正准备买票去看它,从本质上我们都希望电影是能带给人愉悦体验并有所思考的传播介质,而《后来的我们》除了在宣传上的造势之外,无论是在情节、电影结构、亦或是整个的电影基调,都隐隐约让人产生失望感。

    据说电影上映的第二天,网上在流传《后来的我们》广告商“猫眼电影”大肆刷票的行为。

    后来整个事件不了了之,人们也总是选择性地遗忘某些事,好像是在主观上为这部“其实并没有什么内容”的电影自动屏蔽一些不良的信息参考。

    “反正都是爱情类文艺电影,就随便看一看,好歹是刘若英第一次执导的电影,冲着那首火了几十年的《后来》,也值得去看一下。”

    相比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走近的电影院,反正旁边有人陪着消耗,算是对无聊假期的一个“有意义”填充了。

    过往我们总是被电影这个极具文化价值的名词所感染着,认为一部电影能讲完十年或是更长时间段的故事,那一定蕴含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包括导演的,男女主角的,和各种特意安排的场景环境以及道具服装上。

    但就具体到《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上,我能给出的最大的褒奖就是它极好地迎合了“五一假期”的宣传噱头,不断地造势赋能,使得“前任”又一次在电影了被“炒了一把”。

    你们看,无论何时,“前任”永远都在,要么就是在现时中阴魂不散,要么就是在电影里疯狂被消费。

    -02-

    《后来的我们》点映结束的时候,一首被上万人合唱的《后来》MV在大屏幕上播放着,所谓的“致敬爱情”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脆弱神经。

    我看了这支MV,最大的感受并不是这个MV里的上万人在讴歌电影,他们只是在致敬刘若英以及刘若英这个人设个他们过往若干年带去的情怀和感动。

    撇开电影不谈,刘若英终于在17年后把《后来》排成了《后来的我们》,并把电影的整个基调定义成了“后来的我们,没有了后来”。

    光是听上去就很合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感叹一下青春的胃口,反正我看完,没有丝毫的悸动甚至还有点想笑。

    《后来的我们》是承载着导演刘若英整个青春时代的缩影,她也的确是抱着最大的真诚,把这电影作为许多年来喜欢她的粉丝或者是她自己一路走来的回馈。

    看完电影后,我也在找了些影评来看,除了大多数人一拥而上的在拿“青春”、“爱情”、“遗憾”做文章疯狂的刷屏以外,我看到了《人物》做出的一篇不太一样的影评。

    《人物》对《后来的我们》作出的评价是,“十足真诚,也十足平庸”,这与我在上面提到的是一样的,在电影里我们的确能看到导演的用心,带着整个团队去到零下30几度的地方取景,就是影片一开始男女主角赶春运回老家过年的那列火车,因极端天气不得不停止运行,林见清和方小晓趴在车窗前看到的那片景色。

    雪地、活蹦乱跳的小鹿,和冬日阳光下眼前的那张脸。

    -03-

    刘若英在营造电影气氛上还是很有感觉的,例如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电影结构的设计,一边是男女主角轰轰烈烈的青春爱情故事的行进,另一边却是时隔多年后两人在飞机上偶遇,又是因为同样的原因飞机停飞,而男女主角却因此在酒店房间热聊,还差点旧情复发的结构设计。

    刘若英还特地把见清和小晓重逢的情节用了大量的黑白色作为基调和铺垫。

    其实我看起来还挺压抑的,不是因为这个色调,而是两个多年前的恋人再度重逢时,坐在酒店的床上,喝着酒在回忆过去的大段情节,实在是让人不禁产生刻意的感觉。

    “前任”在这部电影被刘若英赋予的情调不同于年前那部大火的电影《再见前任3》,如果说后者纯粹是在嘲讽前任这个角色或者是掺杂着笑料的渲染的话,那在《后来》里,前任却是被导演经过精心的处理给放大了。

    林见清如果没有小晓这个“伟大的前任”就不会有后来在游戏上的巨大成功,小晓如果没有林见清这个前任的话,后来再相遇时,她也不会发现其实自己一直都在爱着见清。

    听上去其实是很狗血的爱情案例,刘若英在讲述故事的造诣上可见一斑。

    惯有的青春文艺片的讲述方法和电影里几乎每一帧都近乎精美的画面感,在我看来将会促使《后来的我们》这部打着青春名义的电影走不长远。

    好的电影是能人不断地反复去回味的,但是我看完电影后,留在脑海中的却只有影院后排座位上一直不断在闹腾的小男孩。

    家长带小朋友来看《后来的我们》,到底是咋想的呢?

    我也真是挺好奇的。

    -04-

    昨天我还特意问了我的几个朋友,问起他们看完电影的感受的时候,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不少人跟我的感受非常一致。

    朋友A说:“一开始就是冲着刘若英去的,毕竟喜欢了那么多年的奶茶,电影处女作还是要去支持一下的。什么,你问我电影好不好看?喂,同学,你怕不是在搞笑吧......怎么说呢,这部电影还真谈不上好不好看,应该是那种有部分人非常痴迷,有部分人特别无感的类型。”

    朋友B说:“我觉得还行啊,我们不要对一个第一次做电影的歌手这么严格,我感觉整体看起来没毛病,除了中间我睡过去好几次,没办法,女朋友非要去看,我只能在旁边陪睡咯。”

    恩,这位仁兄的女朋友说的大概就是那一批非常痴迷这种类型电影的观众了。

    来自朋友C对电影的评价,是让我觉得最为中肯的。

    朋友C说:“从电影叙述的层次来说,还是差了点火候,因为整体看上去就是很平很平的,无非就是男女主角从陌生到熟悉到相爱到热恋到分手,最后又莫名其妙地重逢,然后感叹一下过去的时光。故事很俗套,除了演员的演技在线以外,整个电影能看到的就是刘若英个人赋予电影的能量和十足的诚意了,还有种看上去是加长版的MV既视感。”

    虽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究其一点来看,《后来的我们》仍旧没能免俗。

    -05-

    就像《人物》公众号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样——

    影迷圈子里有句话:爱上电影的时候,它已经死去很久了。一切经不起咂摸,越咂摸越是伤心,肆意抒情或许能制造出短暂的欢愉,制造出廉价的眼泪,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制造出千篇一律的刻意,制造出传染病一般的苍白和浅薄。

    一开始看《人物》的这篇影评时,我还没想去看《后来的我们》,但是看着这篇文风如此清新脱俗的电影影评,我愣是抱着“踩雷”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

    我把《人物》影评的话翻译一下,就是很无趣、很无聊,掺杂一点刻意而为之的笑点和做作,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时常,还是很无聊加上极度地无趣。

    撇开爱情线,电影里的林父(田壮壮饰演)还是让我挺惊喜的。

    尤其是最后,小晓读到了林父留给她的信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我被这个老父亲给感动到了。

    信中说,见清最后带着怀孕的妻子回老家,林父在车站说的那句“小晓回来了?”的场景,其实林父知道那个女子不是小晓,但他还是问了这么一句话,他想念小晓,却比见清看的开。

    “缘分这件事情,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说实话我对这部电影所有的好感全部都来自于这个做的一手好菜的老父亲。

    明白、通透、不刻意。

    这大概也是这部电影的那句solgan说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之所以能抓住人心的原因所在了。

    后来的我们,没有了后来,这句话可能也要变成一批00后新的QQ签名了吧。

    希望我们永远对电影都能抱有期待,并且不要把这满满的期待一点一点地耗在了这种毫无营养的类型片上。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来的我们》:我不是对刘若英有意见,我只是还对电影抱有期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ax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