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成长山高路远,我和你一起,看世界,也找自己。
这几天因为忙于考试也加上我感冒了身体不舒服,所以我就没有及时关注群里的信息,直到李朋云老师提出下午要临时开半个小时的网上研讨会,我才在迷惑中翻看之前忽略掉的信息。
学习论文问题起因是因为工作室之前学习过的一篇论文,谈的是基于英语活动观的目标设计,在论文中,作者针对一个课例提出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三个活动观层次围绕语篇分析中的what,why和how设计,而且我们研究了目标,刚好也是这样对应的关系,于是莎莎老师就引用了这段话,当然包括我自己也用了这段话作为学习的内容。
朋云老师觉得活动观的三个层次的设计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互相融合发展上升的关系,而这样用语篇分析的三个层面解释就是互相割裂,于是我们下午的研讨也是针对这个问题展开。
朋云老师为什么这么着急要我们清楚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彩琴导师的“批评”和指导,导师看过我们的文字之后马上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所以导师批评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一群人。
莎莎老师心里难受,她的难受不仅仅是因为导师批评了她的文字不严谨,她也觉得自己给朋云老师带来了被批评,她心里很内疚。
我能理解莎莎老师,当然我也在反思自己,因为我的文字里也提到了这段话,如果说莎莎理解错了,那么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所以我们必须认这件事,因为认,我们才能对“错”理解的更深刻。
犯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为被批评我们心里不痛快不能虚心接受,我觉得这是我们思维方式造成的结果。
我们能被彩琴导师批评,说明我们对她很重要,也可以说因为我们的文字很被导师重视,所以她才会认真阅读,才会真诚地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哪一部分错了,所以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件事。
暴露自己的缺点,才能进步,我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和不同的声音。
当然在我个人看来,莎莎老师引用的解读并没有错(我也用了同样的观点),因为文中作者是针对一个语篇的目标解读,所以这段话在固定的语境中是可以站稳脚跟的。
当然导师和朋云老师提出不能割裂的问题,那么我想说语篇分析中的what,how和why这三个方面本身也不是割裂的,它们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就像我们身体的部位,虽然不在一起但是都是骨肉血连在一起的。
三要素关系语篇分析框架三要素的内容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语篇的主题和内容(what)是为体现语篇的深层涵义(why)做铺垫,语篇的组织手段(how)是传递语篇内容的工具和实现语篇主题意义的桥梁,连接What 和Why 。主题意义(Why)是核心,即作者或者说话人的意图对读者或听众发挥哪些实际影响力。
其实朋云老师要强调的,或者说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就是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多样性。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2017版课标p13)
当然我觉得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活动层次也像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中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这是一个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过程。
不仅仅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这样,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也是如此,当然也包括学段目标等等,所以你会发现一切的存在都是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彩琴导师和朋云老师想给我们传递的也是这样的理念,而且朋云老师还用了课例中五个方面的Dig再次给我们做了解读,这样的解读是论证是what与how,这样的解读更容易让我们明白why。
正因为被彩琴导师批评,所以我们才对此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被批评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彩琴导师告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我们不盲听盲从,总要去在实践中出真知,“我们”比“他们”更重要,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很多事其实是没有对错的,只不过放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结果而已,我们如果照搬了别人的东西,但是我们又不能设置同样的情境,自然这个理论是无法成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比较与判断,批评与创新。
彩琴导师给我们推荐刘兆义老师的视频,从视频讲解中我们再次理解关联与上升的进阶。
讲座片段我们常用“研读”来定义课标学习的方式,为什么不是“读”而是“研读”?因为读更多的是我们个人的理解,而研读则是思想的差异与碰撞,我们在不同中可以更好地寻到相同,生成正确的理念与方向。
再好的车上路也需要导航,否则我们一不小心可能会偏离路线,而在我们工作室,彩琴导师就是这样的导航,她虽然说话一针见血,但是正是这样的刺痛才让我们有更多的成长渴望。
“被批评也要开心哦!”彩琴导师的一句话逗笑了我们所有人,这是被导师批评的幸福。
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