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即世态,有人这样解释。结合世态炎凉这个词,我觉得它偏重于社会领域,给人的感觉就是人情味,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整体态势。它只可感觉,不可触摸。虽然它有客观的内容,但一般人不往这个方向去。佛教世相是物相,它又偏重客观,是可感觉,能触摸到的形体。世相其实就这两部分,一是可感觉,可触摸,肉眼能看见;另一就是能感觉,但触摸不到,肉眼看不见。
宇宙,繁星缀满湛蓝天幕,太阳月亮周而复始,时空里四季轮回永不坠止。有空间,物体就有妍媸巨微,;有时间,物体就有生老新旧与荣枯。青山绿水,沙漠戈壁,雨雾冰雪,河海湖洋;南飞大雁,北迁燕雀,豺狼虎豹,鸡鸭鹅禽;飞鲨箭鱼,虾龟蚌螺;黄肤黑丝,金发碧眼,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妍媸丑俊等等,它们都是肉眼可视,触手能摸的物相,是造化呈现的际遇。
三言两语之世相它们本来如此,一切顺其自然。可以想象,文明还在蒙昧的时候,物相都是骨感的呈现,自然的风来往穿梭于它们中间的空隙,遇有阻碍,它便怒吼呼啸,完全是物物相冲相阻而发声,没有目的相冲,也无意识的阻碍,一切都是本该的模样。
但人毕竟是人,它自封为动物中的高级动物,也并非完全牛皮。他把自身在宇富自然中的触碰推拿,吃喝拉撒的感受在心里记了下来,并在时间的长河里,挤牙膏似地一点一点往外挤。酸,甜,苦,辣,咸,疼,痛,麻,累,冷,热,寒,暖。接着又上升一步,把直觉的感觉,往间接的体悟上去。于是,喜,怒,哀,乐,愁,烦,怅,惘等等便出现了,这还不够,反正人脑越用越发达,也越用越复杂,一直到最后,把人类所有属于意识的东西,又在意识里塞满骨干物相的缝隙。
人们开始自我描绘。这是一张什么样的面孔,她戴着帽子,脑袋上的沟沟堑堑啦,它是岁月轮回的记忆;满脸皱纹,也是世事繁杂,人道沧桑的见证。她用劳苦了一辈子的手儿,扒着门边,脸儿倚靠着手面。那一双已失光泽的眼睛,目送着丈夫的远去,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儿,头也不回地走了,就这么决绝地头也不回地走了!她不知道接下去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她无奈又无助的眼睛,看向她老伴走去的方向。于是,本来自然的一幅图画被定格在情绪中了。
这时的世相已经完全从客观中,走向他的精神层面。所谓世态炎凉就是这样来的。它已完全脱离了客观描画,或者说客观的物相,已经被主观的情绪所包裹。它使冷冰冰的物相在意识是重新情感起来了。
这种重新的有血有肉,已完全不是它本来的面目。于文学创作中,这是大有脾益的方法。但人类自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人类自身的联想能力非常强,接着是人类自身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最后是人类自身的趋利避害能力非常强。人们利用生活创造文学,又把文学搬到生活中演绎。
物相骨感,本来如此,但世态却炎凉起来。你已看不到物相本来的面目了,文学给物相每人一个面具,你根本不晓得那面具下的人是什么样子。你以为是张三,用对张三的态度去对待张三,素不知面具下的人其实是李四,他怎么会高兴呢?于是,你碰壁,你被骗,你被斥责讥讽嘲笑挖苦打击报复。你吃了亏,原来是没戴面具,你慌然大悟,你也去买张面具。从此,世上再无素人。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张形态各异的面具。
世相就是物相世态。它既是客观层面的,也是主观层面的。因为客观,它真实;因为主观,它就干姿百态,形象各异的。人类有七情六欲,人类要生存,对于一个一个的个体,他就必须耍营生,以获取柴米油盐。在人道上行走,在世事中穿行,你会因坎坷与繁杂而看得世相百态与炎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