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教育彩云片片》系列 第053篇
体智能课的实施效果,根本在于实现“兴续”——使孩子的各个方面及整体状态,都能持续兴旺,差的变好,好的持续好,一切美好都在希望之中,而没有忧怨烦恼。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呢?我们抓住了其中的根本动能,进入了巧妙之道。
一、从无趣、到有趣,从有趣、到兴趣

实现“兴续”,要通过“兴(xīng)趣”,抓住一个“趣”字。人生到底在活什么?从一定角度上说,活的就是有趣儿。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旦做得无趣,没了意义,还想做下去吗?还能做好吗?还会做多久?
所以,教学的第一步,是变无趣,为有趣。变不了,另觅趣,没有趣,不继续。人生中有数不尽的无趣,世界上有数不尽的对立,负能量的挑衅从来就没有停息。为什么?其最大意义就是逼你寻趣,逼你种趣,减少代价,生出转机。面对所谓的负面或逆境,我们切不可从负面去考虑。
教学的第二步,是兴(xīng)趣,即增加趣味儿,持续有趣儿。接下来,教学的最高境界,则是植趣、种趣、池趣,即扶植趣味儿,创生新的趣味儿,构建持续的趣味儿乐园。其具体做法,本文第四部分将有所讨论。
二、想兴趣、先清障,辱憾验、致迷茫
何谓趣?走着取。也就是说,想要有趣儿,你得做起来,得实际体验。人生有三个心坎儿,很难跳得过去:一是辱,二是憾,三是验。如果有一件事儿,孩子想做还没有做,你就下结论,否定孩子,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和权利,孩子就会产生受辱的感觉。因为人人都有进取心,而且人人的进取心都想尝试、体验和验证,这是人的本性和本能。而一旦进取心被压抑,本性就受辱了;一旦进取心没有实现,没有得到体验和验证,就留下遗憾了。而一旦孩子本性、本能中的辱和憾积累多了,想做的事情没有得到验证,就会进入迷茫。
所以,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务要避辱免憾,敢于让孩子“放浪”,并加以引导。有道是:不打压,使伸展;不剥夺,减“悬案”。积“悬案”,增疑惑;兴趣淡,活得懒。
三、咋兴趣?找起点;走正向、勿倒反
找到迷茫,才不瞎忙。很多家长被批“瞎唠叨、瞎忙活、瞎操心”。五官功能健全,所做的一切却被认为“瞎”。我们究竟“瞎”了什么呢?是心瞎了,五脏瞎了,感知不到真实的世界了。这样,孩子们能不歧视我们吗?
其实,迷茫才是教育的起点、零点。迷茫有两个走向,一个正向,一个负向,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负向,而看不到它的正向。迷茫的正向是放浪→图强→辉煌;负向是哀伤→凄凉→灭亡。我们要让迷茫走向正向,而不是负向,因为不往正向走,必然走向负向。在正向之上,如果不向前走,就会倒退,并一直再返回到迷茫。在负向之上,就要主动倒反,先回到迷茫,再走到正向。总之,迷茫才是成长的真正起点。

四、咋兴趣?知正反;只走中、两不选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或称为两端,我们不能倒向两端中的任何一端,因为走向任何一边,都会偏离“中”。而一旦失“中”,失去形式上的定位“中”,内容上的条件“中”,公奉上的“中”靶标,不就一切完蛋,彻底“灭亡”了吗?正所谓,一切有正反,欲“通”竭两端;选择即陷阱,取“中”才圆满。这就是真相,它的哲学道理,即在于“中”的奥妙。
所以,我们无论对待迷茫,还是对待放浪、图强、辉煌,抑或是哀伤、凄凉、灭亡,都要视其为中性词,既不要往所谓的“好”上想,也不要往所谓的“坏”上想,而是走在“中”道,即生命之“趣”,人生之“趣”上,通过兴趣,实现成长。
具体做法是,面对迷茫,不要忧伤,而是使之走向放浪;面对放浪,不褒不贬,而是去“点趣”,使其有趣味。同样,面对图强去“兴趣”,让趣再持续;面对辉煌去“升趣”,让趣再升级;面对哀伤去“撩愈”,通过逗趣让伤疗愈;面对凄凉去“聊愈”,通过沟通让凉疗愈;面对灭亡去“疗愈”,通过治疗扳回战局。这样,结果就永远是好的,不会倒退。否则,一旦离开“中”道,或褒或贬,结局都是回到最初的迷茫,且变得更加迷茫。
五、应用时,看体感;立足命,必拓展
看体感,就是立足于身心灵的充分感觉、感知、感应、感受和体验,在美妙的感受中不断进步。具体方法包括:
1、点趣。一是立足意愿,表彰孩子发现自己乐于做的事儿;二是立足扬长,表扬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三是立足补短,奖励孩子弥补自己的缺陷。
2、兴趣。一是立足拓展,帮孩子扩大展现的范围;二是立足提高,使孩子提高现有的水平;三是立足特权,让孩子形成一定的特权或权威。
3、觅趣。一是立足去辱,救助孩子消除过去的屈辱;二是立足了憾,协助孩子了结过去的遗憾;三是立足补验,帮助孩子弥补过去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儿。
4、升趣。一是立足仰望,引起孩子仰望某人或被人仰望;二是立足使命,引导孩子终身无条件为之付出;三是立足灵验,引领孩子获得莫名其妙的快乐。
总之,走“趣”的路子,走向“兴续”,就是我们体智能课所要遵循的基本教学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