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听人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我极目远眺,始终无法看到我的家乡。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因为落日之处是天涯,而家乡远在天涯。他清楚地看得见落日,却依然看不到家乡。
可以想象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多么迫切,那种思乡的愁苦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当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之时,远在异乡的我们是否也会有同感,是否也会触景生情同诗人产生共鸣,生发出绵密的思乡之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故乡于我们而言是最熟悉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童年,有我们最亲的人。
故乡,是一个经历了世间无数喧嚣和疲惫之后,最温暖的去处。无论何时,那里,永远都是我们生命里最温馨的所在。
故乡,是年轻时最想逃离的地方,也是年老时最想回去的地方。若能寻求一世安稳,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
故乡,是回忆里吃不够的美食,忘不掉的乡音;是如同那丁香花般的馨香还有淡淡的惆怅;是母亲的千叮万嘱和转身时的落寞背影,是夜晚时最闪亮、最温馨的那盏灯火……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有了漂泊,有了远方。异乡安置不了灵魂,从此有了归乡,有了故乡。
而“乡愁”也成了一支吟唱千年的歌,带着无数先人的记忆,走过风尘,穿过硝烟,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在这些歌声里,诗词无疑是最深情最唯美的一支。无数羁旅天涯的游子,将自己的思念化成文字,创作出了一首首优美经典的诗作,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李觏的这首诗,无疑是一首精彩的思乡诗,一首凄美宋诗,写尽最沉痛的乡愁,望极天涯不见家,令人泪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
而李觏的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它虽然只有四句,但却是四层意思,且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将思乡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可奈何与痛苦之感。
李觏【gòu】,字泰伯,号盱江先生,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
他是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改革家,诗人。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安国济民。
他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
从此,他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
同年,受郡守之请办学,开课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
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
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
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
嘉祐四年(1059)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为纪念李觏,南城县在原盱江书院附近的登高山中新建了盱江书院,并安放了李觏汉白玉塑像。
李觏的这首诗,作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后,此时他应旨召试,赴长安,但科考落榜,让他心灰意冷,故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
这首诗虽然写得很朴素,没有引经据典,但已具大家风范。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北宋·李觏
赏析
这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
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
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
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碧山:这里指青山。
诗后两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
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
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
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
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
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