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288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30(2023.12.10星期日)
换个视角看问题
现在做咨询一定要建立一种后现代的意识。因为现在精神分析在一种后现代的语境下来做的。所以试着建立一种后现代的视角,再来看现代人的困扰——他们的困扰很多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他的思想在当下世界找不到出路了所带动的一种心理问题。
切到存在主义和后现代的视角再来看一些所谓的“心理问题”,再来看现代人的困惑,会不一样。
儿童的教育观
儿童和分析师的关系是特殊的,儿童的父母仍然是儿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治疗师要注意自己既不要变成儿童的替代型父母,又不要变成儿童的伙伴;既要保持权威性,又要有童心。(这个度特别难把握。咨询师在满足儿童对你的关系需要时,是动态的。要深入但不要执着。一切都为了治疗。我们去诱发移情,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治疗。所以,咨询师既要极深情又要极绝情)
儿童的象征能力并不像成人那样发达,他们也不像成人那样能将情绪很好的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跟孩子玩,我们需要去看他当下的情绪的表达。看情绪主要看什么?有时候家长老拉着孩子逼问:“你有什么你倒是说呀!”他要能说清楚他还需要你去问啊?他是真说不出来。所以家长要非常敏锐地通过行为表象去看他真实的表达,不要停留在表象,而要关注他真实的表达!其实,很多家庭里都缺一个“翻译”,去翻译“症状”与“真实情感表达”的转移。孩子“一说上学肚子就疼”,他在表达达啥?孩子回家就说:“手机给我”,他真实的在表达啥?孩子黏着要跟家长睡,他真实的在表达啥?如果家长只关注问题表象,那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就“卡”在那了,所以,被送到咨询师那里的孩子,他基本上都是已经用尽全力释放了无数次信号,然后永远都不会得到理解和回应,然后彻底地绝望了。所以,孩子会说:“我虽然在人群中,但是我感觉我像在一个孤岛”。)
儿童(9岁以下)的问题是此时此地的,问题一般很浅。(咨询师不需要去挖他的根,儿童是此时舒坦,此时就好。有时候做孩子咨询不用想太多,而是你和他一起找到了一个特别愉悦的、轻松的空间,治疗效果就达到了,他此时此刻的“难受”就解决了。所以,给小孩子治疗最好的当时就是游戏,所以你就陪他一起,漫无目的的聊天,玩游戏。清空自己带着童心回应他的提问就行了,又有童趣又有成熟性地回答他。)
儿童精神分析中要注意防御机制的分析,促进自我功能的发展。(这是安娜的“自我分析”的转折。儿童最常用的防御机制叫“否认”,4-5岁孩子干了坏事,脱口而出说“不是我”,如果是大孩子这样说,从这个角度可不可以做一种模糊的评估,即他的自我功能发展滞后。压抑-分裂投射-否认-………幽默。如何分析儿童防御机制?不能死较真,那样的话他会退回更原始的防御机制,因为“我的否认挡不住你的攻击了”,就开始分裂、投射,甚至指鹿为马“都是你弄的,不是我弄的”,如果俩小朋友在一起会用投射的方式,而且他的主观意识真的以为他自己没干。所以,通过游戏象征的方式给他讲一个童话故事来影射这件事,完成教育目的而不是发泄情绪。很多家庭“只养不教”,“养”很好理解,“教”是在孩子犯错时,但很多时候家长把“教”转成了“个人发泄”或“权力斗争”。 “教”就是指“做示范”。复盘过程,还原事实真相,明确问题出在哪里了,然后讲清楚正确恰当的做法,给孩子演练一下让他学会方法,也来一遍。在权力斗争中孩子一定失败,失败了,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变成了“宫斗剧”,他就知道你有点神经质,这个点不能碰,他就躲着你,实在不行,他就比你更狠。亲子关系就变样了。孩子不小心犯第一个错就是“教”的开始,就是亲子关系可能变味的开始,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不能不允许孩子犯错,错误是成长的契机,也是教育的契机。不允许孩子犯错,是家长个人的神经症问题,荣格说过:“儿童一切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就是家长直面自己的神经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