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看了这么一篇文章:
《好朋友为什么逐渐疏远》
去年参加一次微型同学聚会。一个女生说:“当年我们玩得那么好,你还记得吗?”她做在对面,用手指着我。
我看了她一会儿,记忆的毛玻璃渐渐拂去浮尘,我看到了往昔。夏天的夜,我们下了晚自习,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到村落里的她家,拿了点物什,吃了点红薯,又原路返回来。月光照在路面上,四野寂静,萤虫起伏,我们想到了一生。
“一辈子都要做好朋友!”
“嗯,一辈子。”
一辈子的尽头,原来就是毕业。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龙应台对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人变得成熟、自觉以后,逐渐会意识到自己是谁,余生想获得什么,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哪些朋友值得全力关注,哪些只是在消耗精力。这种筛选过程有个学名,叫社会情感选择理论。
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如何挽回友情的救助以及对故友不再的哀叹随处可见。我理解这种失意,也尝过友尽的酸楚灰心,亦觉得曾经亲密的人际关系之所以终结,究其根本是我们都看清了那条从前微小但后来宽深的沟——观念的沟。
真正的知己可遇而不可求,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也遇见不了邝美云,遇见不了子期。这真是遗憾。但是在遗憾之前,你一定要问一句自己:那些明亮的人,如果与你相遇,你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分量,让自己不至于成为廉价的信徒,而是终终生的至交。
西湖之美在于山水,人世之美在于知心,愿我们能够遇见那个知你懂你的人!就说到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