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更承载和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曾经,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日渐浓郁起来了。年味是大街小巷高高悬挂的红灯笼,也是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着的喜庆春联;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是人们互道祝福的话语;是那归乡心切的游子,也是阖家团圆时洋溢在人们脸上的幸福笑容;是爸爸一趟趟采购的年货,也是妈妈亲手包的香喷喷的饺子;是小孩子期盼的玩具和压岁钱,也是亲朋好友一起守岁的那种喜悦……
那时候,尽管物质上可能有点匮乏,精神上却十分富足,年味儿是真的浓郁。如今,物质上倒是丰盛了,年味却愈发的淡了……
一直寻找着那消失了的民俗和记忆里久违的年味儿,每一年,换来的却只是哀叹,“年味儿着实是越来越淡了”。直到上个月去了一趟锦里沟才发现,哇,原来还有地方年味这么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月就杀猪”。正如童谣所描述的, 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谓之"杀年猪"。但现在,即便在农村,杀年猪这种习俗也很少见了。
去锦里沟之前,听闻那里会杀年猪,我便充满好奇。刚下车,就听到了喧天的锣鼓声。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先找了一个制高点向下张望:苗族风情浓郁的建筑、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摆放有序的桌椅、紧张排练的演员,再加上喧天的锣鼓声,瞬间就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了。这气氛,还真有点儿过年的味道呢。
还未走到入口处,就被一个卖糖人的小摊儿给吸引住了。摊位上摆放着几个做好的糖画,小鸟、蝴蝶、马儿,一个个栩栩如生。在这热闹的氛围里,看着这些糖画,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过年时和小伙伴一起吃糖人的情景。“你们要吃吗?免费送你们。”摊主大哥的一句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要吃吗?长大后就几乎没吃过这种糖人了。真的免费送我们?摊主大哥点点头,就拿出竹签从锅里给我们弄糖了。
我接过糖人,幸福得像个孩子。尝了一口,超甜,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啊~糖人很甜,嘴巴里满是甜味,更甜的是我的心。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摊主大哥,因为他送我的不只是一串糖,更是我记忆里的年味儿呀!
拿着糖人满足地向入口走去。入口处的大红对联格外醒目:忠孝王闻香下马,过路客知味停车。横批:好吃年猪宴。哈哈,看来这顿年猪宴值得期待啊~
广场中央有一个用砖头垒砌的灶台,灶台上支有一口大锅,锅上放着蒸笼,蒸笼上写着“水煮猪八戒”、“清蒸猪刚鬣”十个大字。哦,原来这是为今天的主角准备的呀~
正端详着,发现广场后面聚集了很多人,小旅兔也凑了过去。只见一头二师兄被放置在用红布包裹着的架子上。此时此刻的二师兄,头戴大红花,被梳洗得白白净净的,神态安详,颇有几分“待嫁新娘”的味道呢。自带主角光环的二师兄引得许多游客拍照留念。
等小旅兔返回广场,游客们已经就席了,舞台上演员们也准备就绪了。身着苗族服装的土家幺妹儿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舞蹈,“幺妹儿,bia一口,幺妹儿,bia一口,bia一口喂”……极其简单却节奏感十足的旋律,让人忍不住跟着和起来,整个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边刚表演完毕,那边舞狮又上场了。舞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锦里沟的舞狮更是精彩纷呈。伴着或急或缓或轻或重的鼓点,这头狮子时而威武勇猛,时而嬉戏欢,一个个高难度的动作将狮子的各种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佩服舞狮者精湛的技艺。
此时,热气腾腾的菜已经被端上桌了。不过,锦里沟年猪宴是非常讲究的,就餐前还需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哦。白虎在土家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年猪宴正式开始之前要祭白虎。白虎被抬上台后,几名巫师踱着粗犷的步伐跳起了摆手舞。舞罢,二师兄就隆重登场了。我们常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然而,被四人大轿抬着入场的二师兄,还真的是很多人都没见过的场景哦。随后,一名巫师念起了祭文,大概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之类的。完事儿之后,二师兄又被恭敬地抬了下去。
“祭祀大典礼毕,上菜,抬格子~~~”这一声吆喝之后,现场立刻人声鼎沸。
“抬格子”是土家族的经典美食。杀年猪时,将红薯、南瓜、萝卜等拌以玉米面垫在猪肉下面,用大蒸笼蒸熟后抬上餐桌以招待乡邻亲朋,谓之"抬格子"。
迫不及待夹起一块格子肉放进嘴里,味道鲜美肥而不腻,下咽之后唇齿留香。嗯,难怪“抬格子”被称为“土家第一大菜”呢~
年猪宴的餐桌上,黄陂三鲜自然是少不了的。此外,还有许多特色农家菜。美味佳肴,再配上醇香的苞谷酒,美哉!
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千上万人,相聚在同一个地方,同赏美景同观民俗同吃年猪宴,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美好。席间,小旅兔环顾四周,见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人们谈天说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知道,我苦苦寻找的年味儿,找到了!
在锦里沟,吃了年猪宴,体验了打糍粑的乐趣,走了高空玻璃桥,还看了一场精彩的大型实景演出——《风云土司寨》。最重要的,我在这里找到了记忆里的年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