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7:55到教室,是想看看孩子们的到校与早读情况。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来了三分之二的同学,走廊上走来走去的有四五个同学,其中 两个是值勤班长,两人在扫地,两人就是无目的地走动;坐着的同学中有五六人拿着课本看似在读书,却没有声音;我一进去,立刻有三个同学跑过来问我参加体育比赛的事;一人找不座位(昨天请假,班里调位了)站在教室前面的墙角里……
面对孩子们的现状,立刻就沉不住气了:这哪一项,我没有强调过?
关于卫生,我这样要求过:每人带一个垃圾袋,放在课桌洞的角落里,一旦有了废纸,就放在袋里,以做到不制造垃圾;每次坐下先整理课桌、地面,教室里的地面已经分给了所有同学。人人都 做到了,教室里也就不会出现垃圾了。
周一早上上课前,特地给学生们读了王崧舟老师写的《晨诵暮读》一书的“序”——《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诵读吧》,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我一直倡导要大声诵读。一直在强调,每天早上入室则读书,不想读的同学可以晚来,只要不耽误上课即可。每次讲完一个要求,总是要跟上一句“听懂明白的用坐姿告诉老师”,孩子们也都会立刻端正坐好。
同时给孩子们展示了日记本上交与日记的写作情况:全班50名同学,按时上交日记本的有28人,只有3人习作水平比较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这种状况?孩子们缺乏主动性,不知道来学校、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根本没有目标。而造成这一状况的背后原因,来自家庭的内卷。是的,是家庭教育的内卷: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成绩,或者说看到孩子玩就慌,给孩子课外时间过多的干涉干扰,消磨了孩子们的斗志。小学时期的孩子,需要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确立目标,凭借兴趣慢慢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然后一以贯之地成长为最后的自己。如此想来,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仅仅上完自己的语文课,是难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
教育无小事,任何一个小事件,都可能改孩子的一生。这需要多方理解明确然后共同努力。譬如:收看“天宫课堂”,国家设置这样的课程,我们学校严格落实组织收看,我在看前给孩子提出要求,边看边记录,以增强收看效果。在检查孩子们的收看收获时,发现有多个孩子立志好好学习,也像航天员一样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就足够了,通过这节课,激发出孩子们的贡献梦,这节课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