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16087/2da5844d75a46d3f.png)
很久没有读当代纪实类文学作品了,上一本或许还是柴静的《看见》。许多纪实文学会带我到某些陌生的地方,向我讲述一些不曾听说的故事。然而《出梁庄记》不同,梁鸿老师的记录给我似曾相识之感,像是放大了生活中时常经过却毫不在意的角落,那么模糊,却又那么熟悉。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当代中国细节与观察”,梁庄细节的背后,隐藏着当代中国的宏大命题。
《出梁庄记》是中国人民大学梁鸿老师“梁庄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整本书的结构很清晰,章节都以西安、北京、青岛、郑州这样的城市命名。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梁庄人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梁鸿老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对这些漂泊在不同城市的梁庄人进行了采访,通过他们的分享,记录下这些小人物的人生轨迹。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牺牲……每一个小人物故事的背后,都不难发现时代的大命题。
《出梁庄记》中的许多梁庄人,有着“农民工”的身份。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一群体?出身梁庄,在北京受到大学教育的梁东认为“‘农民工’不管从谁嘴里说出来都是一个贬义词。他本来只是一个职业而已。为啥叫农民工,而不叫工人?”可很多时候,“农民工”以一种符号化、形式化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中。在西安,梁老师做三轮车夫的亲戚们向她讲述了他们和城管打架的故事。在城市媒体的叙事语境中,他们粗鲁、野蛮、是文明城市生活急需“清理”的一个问题。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处处要给城管交“保护费”、一辆倾注了身家性命的三轮车被毫无理由的没收这样的细节。要么是呼天抢地的悲剧,要么是挣到钱的幸福、满意和感恩,“农民工”成为了一个包含着诸多社会问题、歧视、不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可是,当这个词语被过分喧嚣的使用,人们也就越难理解它的含义。不同层面的人们时时提起这些问题,可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的参与和理解。
在这个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背景下,《出梁庄记》向我们揭示了许多打工者的心理状态。在北京的“河南村”,外来的打工者们在城中村形成了聚居地,他们居住在狭小逼仄的廉租房中,一门心思的节俭存钱,却在老家盖上气派宽敞的二层小楼。各地的打工者们虽然聚居在一起,却几乎从不来往。他们对发生在“河南村”内部的变化、利益、纠纷毫不知情,却在谈起遥远的梁庄时神采奕奕。年轻的打工者们有的在化学品工厂的漫天粉尘里作业,有的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梁庄,像粉尘一样被赶到了大地上,可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们降落、安家。他们一直把自己当做城市的借居者,梁庄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出梁庄记》带给我们有关“发展”这一命题更深层次的思索。发展不单单意味着建设,同样也意味着牺牲。为了共建文明城市,“清理”那些满城拉生意的三轮车夫;为了工厂效益,让工人在氰化物气体下毫无防备的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市容市貌的美观,推翻那些外来打工者聚居的城中村……“发展”到底属于那些人?我们可以为了“发展”做出那些牺牲?我们如何面对那些不停追求“发展”作却被不断打击的人?如果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就没有理由停止思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