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晴
作者 | 春暖花开
| 01
虽然爬出了“护村堰”,吃上了“皇粮”,但仍然是一个“割草”的市民,仍然忘不了当年乡下的事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事像藤蔓一样不停地滋长,如一朵朵鲜花,缤纷斑斓,开遍故土的篱笆,尤其是乡村广播声,声声入耳,心底流淌,如诗如画。
刚记事时,全村只有一个广播,安装在大队部的院子里。一根圆木柱子上架着两个大喇叭,村里的各种消息就从这两个喇叭里传出:“社员同志们,今天前晌开批斗xxx的大会了,任何人不能不去,全部到学校参加,后晌继续劳动。”“社员同志们,到供销社领月饼了,每家半斤(两个)。”“社员同志们……”,不管后面是什么内容,前面总有一个“社员同志们”的称呼,听起来亲切、耳熟。
这两个喇叭,还会转播省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早中晚各一次。有天气预报、国际新闻、农业科技、健康知识、时代歌曲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第三世界人民……”这些词语,天天都能从广播里听到,这些内容,成了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人们每天劳作后主要的精神安慰。
| 02
我对广播记忆最深的是七十年代,它伴随了我大半个读书时期,从中我享受了许多快乐。
每天早上,广播里首先想起的是《东方红》歌曲,也就是这首嘹亮深情的歌曲,拉开了一天的生活序幕。那时的我,刚上小学,这首歌一响起,我就合着节拍,哼着曲子,起床,洗漱,上学,一路上蹦蹦跳跳。听着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能像播音员一样,说话不再土里土气,而是轻音曼语,如泉水涓涓。也因这,我学习普通话,所以,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后,普通话能够轻松过关。
再后来,大队给各家各户安装广播,于是,我家灶台前的那堵墙壁上就有了一个方形盒子。盒子正面是一个五角星图案,盒子里面有一块圆形磁铁,这样,我就和广播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广播也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 03
中午十二点半的评书,是大家最喜欢的节目,有《杨家将》、《岳飞传》等。刘兰芳的铿锵有力,单田芳的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如见书中人物。人们边吃饭,边听讲,虽然是粗米淡饭,但有精神美味,也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孩子们在校园课间,谈论最多的就是评书中的内容。
下午六点半的小喇叭广播,直到现在,我都能想起当时的开场白。先是一声清脆的童音:“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然后就是“滴滴答滴滴答”的号角声,紧接着是孙敬修爷爷精彩的故事内容。我听得如此如醉,仿佛我也是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这些故事,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使得我能够发奋努力,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前行。
“每周一歌”、“ 听众点播节目”也是我的最爱。郭兰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朱逢博的《哈尔滨的夏天》,苏小明的《军港之夜》,于淑珍的《泉水叮咚》……我还记忆犹新,有时还哼上几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那清亮亮、脆生生的嗓音,如清风明月惹人情怀,也是从哪个时候起,我似乎变得多愁善感起来,抽屉里多了一本不让人看的日记,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幻想,更希望自己将来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哈哈,原来歌曲有如此大的魅力。
| 04
记得某个星期天的早上,我躲在被子里不想出去割草,广播里正放着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的美妙自不必说,深深感染我的是韩英就义前唱的《娘》:“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儿要听……”声声泣,句句诉,感人肺腑,我边听边哭,泪水打湿了枕头,直到妈妈把我从被窝里拉起来……广播里的歌曲,丰富了我的内心,装饰了我的思想,浪漫了我的情怀,陪伴了我的成长。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一首歌,“那一绺岁月难忘记,记忆中的一块铁……”
是啊,在那个物质、精神生活都比较贫乏的年代里,广播慰藉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辛苦中有念想,有希望。而这段抹不掉的记忆和岁月也深深地扎根在时光里,如陈年酒酿,愈久愈香,又如鲜艳的花朵,越开越亮。
垂丝海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