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南行前集序》: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摘自《苏轼文集》
从“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这两句中,我们深知“为文”与“作文”还是有区别的。我喜欢用“整理”与“原创”来分别之。
从“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的句子中,我们又可知作文写诗的前提必须出外观察秀美山川、了解朴陋风俗和深入贤人君子遗迹,而能否“触于中”——触发自己内心深刻的感受,形成一定的思想深度,将决定作品质量的高低。
诗文创作固然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资质和秉赋,也不排除日常“为文”技巧的训练,但仅仅具备这些就“勉强”为之,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因为它缺少了激发艺术创造力勃然“外见”的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色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及艺术家对它的新鲜活跃的感受。
陈水河整理于2022年12月29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