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60后”,我不大清楚今天的小学是从几年级开始写作文的,但我自小学二年级开始写作文还是清楚的。尤其记忆的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从来没有对作文发过怵,常常名列前茅是不能骄傲的。我有时甚至想,自己是否有点天生“吃文字饭”呢?事实确是“文字生涯”了一生。所以,敏感于“作文故事”便不足为怪了。
“在法国,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要写一篇很长的作文,考试长达四个小时。这篇作文的要求和国内的高考完全不同,有点像哲学作文,或者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策论。”
这是吴军博士讲的“法国作文故事”,我读之思之很有兴味,但也生成一个问题,即是:把这“四小时的作文”置于我们身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会不会“考糊了”?
“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时要写一篇三百字的文章,讲述一件影响了自己一生的事情。这其实是在考查学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而且在申请大学时,这篇文章的重要性要远大于SAT成绩和平时成绩。如果写不好这篇文章,想申请上名校基本没有希望。”
这是吴军博士讲的“美国作文故事”。补充说明的是SAT成绩,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总分为1600分,其中“阅读400分”“文法400分”“数学800分”。从中可见“语文成绩的决定性”。
从这两个(国)“作文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或判断结论呢?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作文,最是尖锐地挑战个人的“所有制”的——看清个人智慧、素质和能力上的所有一切。也因而,许多人“恐惧”“害怕”作文,不必赘言了。
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个人最最基本的“看家本领”,能够“终身习之”吗?当然,也包括“学而时习之”在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