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岚源
今天是植树节,是人们播撒新的希望的日子。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年来,推广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更是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植树造林,今天我们更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为打造“绿色家园”、建设美好生活环境而努力。
植树的历史
森林是人类进化与文明发展的摇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植树造林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很早就认识到了森林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礼记》中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把春天植树造林看作最大的道德行为。
西周时,国家就设置了“林衡”“山虞”等官职,负责种植、护林等事务;为动员老百姓植树,法令规定“凡庶民不树者无椁”(《周礼》),即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当时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最初是将其作为道路的里程标志,尔后发展成为绿化道路。
《诗经》的大量诗篇中,有许多诗句描述了关中的园林绿植景观以及人们欣赏游览花卉园林的活动,说明三千多年前植树活动已普遍开展,关中的园林绿化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大雅·卷阿》描述周成王出游的卷阿,当时就已建成了风景区。诗中描述,“飘风自南”(南风习习),“梧桐生矣”,成王“伴奂尔游矣”(悠闲自得地游玩)。《岐山县志》载,“卷阿”就在今岐山县城西北 20里处。《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尽显春日杨柳婀娜多姿的景致,已成千古名句,后世也逐渐衍生出了折柳送别的习俗。《小雅·小弁》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就用桑梓来借指故乡,可见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秦统一六国后,大力提倡在城镇街巷和大道两旁植树。据《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以青松。”这成为我国古代城市绿化的肇端。秦始皇“焚书”时,有几种书不烧,其中就有种树的书,足见当时对植树的重视程度。
唐代曾下令所有的驿道旁全要种上行道树,城乡植树之风也是年盛一年。以后历代对植树活动都有相关规定,大力鼓励民间植树活动,如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 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计数;他还要求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申报不实,要按法律论罪。
到了近现代,从国家设立植树节,倡导全民义务植树,执行“退耕还林”国策,再到省上启动实施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工程,市上掀起打造“绿色家园”热潮,都与此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环保理念和民生情怀。
古树的传说
几千年的植树传统,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老人”——古树名木,它们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承载了民族精神之魂,讲述着如烟的往事。
据了解,目前笔者家乡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 616棵,其中 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就有 180棵,它们都得到了挂牌保护,如今仍长势良好。千百年来它们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历史沧桑,也留下了很多千古佳话。
在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有一棵甘棠树远近闻名,相传西周时期功绩卓著的召伯(召公奭)就是在这棵甘棠树下决狱治事的,“甘棠遗爱”的典故也来源于此。如今当地百姓对此树严加保护,修建了护栏和石碑,并自发为其浇水施肥,使老树每年都能发出新枝,也让召伯爱民为民的精神代代传承。
在高新区磻溪镇杨家店村,有一棵古银杏树,相传为南宋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在此修道时所植,距今已有 800多年历史。此树高约 25米,胸径约 2米,如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当地百姓对此树极为崇敬,每逢村上有庙会时,周边镇村来此树前祈愿的人络绎不绝。如今,这棵树低处的枝杈上挂满了红绳红绸,都是祈愿的人所系。
今天的行动
近年来,各级政府一直把造林绿化、改善环境作为造福人民、和谐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市上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南山、北坡等森林绿地系统工程实施方案,破解绿化用地难题,采取工程造林、专业队实施的办法,努力增加绿量。经过全民努力,积极创建,家乡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宜居城市,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市上大手笔规划、转变思路、精心设计建设的两大开放式公园,为群众提供了广阔的休闲健身场所:以前荒草丛生的渭河滩,“华丽转身”成为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渭河公园;以前黄土裸露的北坡,变成了登高赏景、堪比天然氧吧的森林公园,这两条绿色景观长廊已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肺”。
造林就是造福,栽树就是栽责任心。这一理念如今已很好地体现在全民植树的共同行动之中。每到植树季节,城乡群众都积极参与义务植绿,让绿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栽下树木就是栽下希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让我们都来大力植绿护树,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