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成长励志
王延平 || 社会化水平与心理健康

王延平 || 社会化水平与心理健康

作者: 当下宁静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1:48 被阅读31次

沐浴新阳光,走向心智成熟之路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知名大学一名45岁的正教授,带着16岁的女儿做心理咨询。在咨询室里,因为女儿对父亲所说的话有异意, 父亲便挥手给了女儿一个耳光,孩子哭着跑出了咨询室。

这位父亲可谓是事业有成,有着很高的专业水平,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呢?

我们通常会犯“一俊遮百丑”的错误,对于事业有成者,会推断他的心理也是健康的,尤其是当事人自己对此更是深信不疑。这位父亲带女儿来做咨询,是认为自己女儿有心理问题,而自己没有任何心理问题。

心理学认为,处于前语言期的婴幼儿,更多地是用动作来表达想法,因为语言表达尚不成熟。从这位父亲动手打女儿的表现来看,他的心智年龄停留在3岁以前。家庭暴力是心智问题。

这位父亲在自己的事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社会化方面却存在严重不足。

什么是社会化?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学习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承担社会角色,遵守行为规范,不断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水平有哪些不同的状态?下图能较为形象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

社会化状态

位于中间的“内方外方”状态是尚未开始社会化的阶段,相当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时期,处于为所欲为状态,认为外面世界皆围绕着自己转,有万能感。

位于上方的“内方外方”状态是没能完成社会化的表现。当处于这一状态时,虽然在生理上已长大成人,但在心智上却如同婴幼儿,有些人会表现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看似直率、单纯,实则是幼稚、自私的表现。有些人则为所欲为,别人给他一拳,他则回之以刀,这种人往往是警察负责的对象,需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

位于左侧的“内圆外方”状态是反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硬的怕,软的欺;见了亲人是狼,见了外人是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只敢对亲人、对弱者展现出棱角,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软弱。如同海螺,外壳坚硬是因为内在太软,所以要用硬壳保护自己。这类人是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一是要让他们的内在强大起来,二是通过面质打破自恋,这种人会认为别人都在关注他。

位于下方的“外圆内圆”状态属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自己不出头,只想让别人出头,奉行的是“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之道。老好人、墙头草也用以形容处于这一状态的人。有些人认为“老好人”就是“忠厚老实”的好人,孔子称这种人为“乡愿”,并说“乡愿者,德之贼也。”孟子说这种人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从表面看,这类人是好好先生,实则是抹杀是非,混淆善恶,危害道德的人。这类人通过处于社会的下层,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只好随波逐流。

位于右侧的“内方外圆”状态是正常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内有一定之规,外有圆融之道。既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又懂得进退、忍让之度。既不失自我,又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遵守好社会规范。犹如古钱币的外圆内方,有包容、博大之意。犹如内部坚硬外部圆滑的车轮,能行驶得更快更远。

内方外圆

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出现以上四种状态的某一种,如果大多数时候能处于正常社会化这一状态,说明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社会化水平有再发展再提高的可能吗?

社会心理学指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则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心理健康水平由社会化水平决定。我们有必要觉察自己所处的社会化状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进行主动的继续社会化,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关文章

  • 王延平 || 社会化水平与心理健康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知名大学一名45岁的正教授,带着16岁的女儿做心理咨询。在咨询室里,因为女儿对父亲所说的话有异意...

  • 王延平 || 心理健康与维护(3)

    说到健康,我们首先会想到身体的健康,针对身体健康的医院、药店也越来越多。实际上,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健康还包...

  • 心理现象本质(讲座要点二)

    总之,心理不是道理和知识,而是大脑功能和社会化产物,搞明白这些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知道要内求而非外求,要打破...

  • 王延平 || 选择疾病,还是选择心理健康

    选择责备,还是选择宽容,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你是选择心理疾病,还是选择心理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抱怨或责备他人...

  • 社区心理健康体验式辅导训练需求调查评估量表

    您好! 为了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大众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幸福指数,需要对社区心理健康需求对...

  • 王延平 || 放弃与新生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你从来没有的事物。 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放弃与新生”一节中...

  • 王延平 || 成长与信仰

    《少有人走的路》第三部分是“成长与信仰”,心理学家派克通过“信仰与世界观”、“科学与信仰”、“婴儿与洗澡水”等多个...

  • 王延平 || 科学与信仰

    科学的信仰,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与世界观。 心理学家派克在《少...

  • 王延平 || 道理与心理

    常常会听到有家长说:给孩子讲了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是不好好学习? 我们自己也时常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 王延平 || 责备与宽恕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第一部分第二章的内容是“责备与宽恕”。 在“责备与宽恕”一章中,心理学家派克用“责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延平 || 社会化水平与心理健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rs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