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和几个妈妈共读一本书,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第一次接触心理营养这个词是在去年,购买的课程。从听第一课开始,就停不下来。每晚孩子睡着以后,自己抱着手机,在幽暗的角落里,仔细的听着老师的介绍,当时觉得还没有哪个课程能够这么吸引人。因为老师讲的太深入人心,不由得产生引人入胜的感觉。
后来开始培养自己阅读习惯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虽然也在群里分享过课程内容,但是一直停留在自己欣赏的阶段,没有和其他书友产生互动交流。
这次应大家的需求,建了一个我们自己的的共读会,首选就想到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不过短短的二百来页,内容并不多。如果一口气去阅读,可能一个小时就读完了。但是我们却用了一周的时间,去学习了上篇里的第一小节,前十页。
在这一小节里,包含了五大心理营养。对应年龄段划分。
第一个心理营养:0-3个月,无条件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0-3个月,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4个月-3岁,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4-5岁,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6-7岁,学习、认知、模范。
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看一下,觉得一目了然,好像很快可以掌握。但是如果深入学习,就能产生更多的思考。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检查自己在养育过程中是否做的到位,对孩子的心理营养是否给的充足外,也会想到自己。
比如在第二个心理营养中,提到一个“重要他人”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一直去寻觅,直到找到为止。
很多妈妈发现,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原来真的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比如小时候不喜欢暴躁易怒的妈妈对自己大吼大叫,但是现在却也不自主的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
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又想到了自我的成长。虽然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那些不好的并不是就无法改变。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很多父母的养育方式都不恰当,但是不影响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自己去做自己的重要他人的,给自己补足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就是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去觉察改变,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不是被童年的影响左右现在的行为。
所以不要把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不痛快,都归结于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出生虽然无法选择,但是成长可以。
还有在第三个心理营养中,对于孩子的安全感,提到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妈妈的情绪,二是夫妻的关系。
在很多育儿理论中都有提到,妈妈的情绪至关重要。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难以养育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控制情绪,并不是压抑情绪。在我们国家,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还要顾及家庭工作。常常会容易感觉心力交瘁,情绪自然容易爆发。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们动动脑筋了,如何让自己的情绪不要逼近临界点。
比如来自工作压力大,是否自我要求太高,工作强度太大?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如果是家庭里的事情,家务可以找人分担,可以允许自己不要那么面面俱到。
同时也要注意,虽然生活忙乱,但是不要忽视自己,忘了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去听听音乐,画画,看书,追剧,穿漂亮衣服画个美美的妆,……只要是能让自己心情舒缓,不影响别人,开心的事,都可以给自己安排。
还有就是别忘了爸爸也是主要养育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第四个心理营养里就介绍,肯定赞美认同方面,爸爸的作用要超过妈妈。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分量都特别重。
如果能得到爸爸的肯定,一个女孩子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作为女性她是有价值的。而一个男孩子,同样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他是很好的男孩。也就是说,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所以不管爸爸再忙,也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的几句肯定,就能给孩子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共同回忆自己的爸爸,发现他们的言语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些积极肯定的评价,是我们内心最大的力量。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能够想到爸爸曾经对我们说过的话,就有了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书中把每种心理营养归入一定的年龄段,是为了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在特定阶段孩子最渴求的营养。实际上,这五大心理营养,在每个成长阶段孩子都希望从爸爸妈妈那里充分获得。
比如在第一个心理营养中提到无条件接纳,针对0-3个月的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一些基本规则,我们就不能完全的去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满足他们。但是对孩子的接纳还是必须要注意。
要允许孩子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社会规则,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做自己。而不是给孩子太多局限和预设。而不是让孩子按我们列的条框去生活,失去自主权,更也无法让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最后一个心理营养是说孩子的认知模范。这一点其实就是我们平常都在说的言传大于身教。你是如何待人处事,何种态度对待生活,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记录学习。
之所以提倡我们要做成长型的父母,除了对养育更有利,还有就是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发展性思维,让孩子明白终身学习的理念。
社会的发展太快,我们始终无法预测和追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好孩子的底层能力,
给孩子打好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决定于7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东西。不惧怕时代新的变迁,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比如过于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而不能够展现那个年龄阶段最好的生命力。
仅仅从一个概念延伸下去,就可以找到很多问题,找到很多解决的办法。我想,这就是开始把书读厚的一个过程,能够真正让书为所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
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晚或不晚的问题,只要你意识到、发现了,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让阅读变得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