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安静,闭上眼睛,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他,便是你内在的婴儿,是婴儿时的你在你内心中的留影。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婴儿需要经常通过妈妈的抚慰来确认自己和妈妈的存在。就像照镜子一样,婴儿通过妈妈温情的容颜,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
有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记不住自己和别人脸部的细节,因为他们曾经很少得到妈妈的注视,即使看到妈妈,也常常是空洞无物的眼神。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有时,妈妈这面镜子总是没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婴儿,于是,婴儿就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若这面镜子偶尔才会打开一下,婴儿会在这一片刻形成一定的自我感,但这种自我感是破碎的。在做“碰触你的内在婴儿”这个练习时,有人会说,他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婴儿,原因在此。
在中国,常见情形是,妈妈这面魔镜是否打开,关键是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因中国的妈妈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第二即便有这一意识,但因与自己的感受缺乏链接,而难以给孩子的感受以确认。这一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儿童愿做一切努力去讨好妈妈的魔镜,因这面魔镜打开,他才存在,所以这值得付出一切。中国历史上多名天才在几岁时就悟到了孝道是大道,原因或许仅仅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个人的存在感有赖于讨妈妈这面魔镜高兴让魔镜打开,这种体验让他们推论出,所有人的存在感都有赖于讨魔镜高兴并让魔镜打开。
所以,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妈妈这面镜子若打开得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就易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讨好型人格可能的雏形)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中写道:“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
有来访者说,别人随便一个批评,他都觉得自己瞬间破碎。
另一位来访者的意象是,一个小球在追着一个大球转,小球一刻都不敢放松,生怕一不留意,大球就不见了。大球就是他的妈妈,而小球就是他自己。
三个故事都显示,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
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网友评论